药物性牙龈增生的病因
药物性牙龈增生主要与长期服用特定药物及局部刺激因素有关,特定药物包括钙通道阻滞剂、抗癫痫药物、免疫抑制剂等,局部菌斑等刺激会促进其发生加重,不同人群因个体差异等发生风险不同,有相关病史者风险相对较高需关注口腔情况加强护理
药物因素:
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等。这类药物可抑制细胞的增殖,改变细胞的代谢过程,导致成纤维细胞的分裂活动增加,合成更多的胶原纤维等细胞外基质成分,同时使牙龈组织中的血管增生、通透性增加,进而引起牙龈结缔组织增生。有研究表明,长期服用钙通道阻滞剂的患者中,药物性牙龈增生的发生率较高,一般在服用药物数月后即可出现牙龈增生的表现,且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增生的程度可能会逐渐加重。
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钠。苯妥英钠可通过影响牙龈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等的表达,促进牙龈结缔组织的增生。在癫痫患者长期服用苯妥英钠的过程中,约有30%-50%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牙龈增生,且青少年患者相对更易发生。
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环孢素可通过多种机制影响牙龈组织细胞的代谢和增殖,导致牙龈成纤维细胞的数量增多、合成功能增强,从而引起牙龈增生。器官移植患者长期使用环孢素时,药物性牙龈增生的发生率也较高。
局部刺激因素:即使有药物因素的存在,局部的菌斑、牙石、食物残渣等刺激也会促进牙龈增生的发生和加重。菌斑等局部刺激物会不断刺激牙龈组织,使牙龈处于炎症状态,而炎症又会进一步增强药物对牙龈组织的作用,导致牙龈增生程度加剧。例如,在有较多菌斑堆积的牙龈部位,药物性牙龈增生往往比菌斑堆积少的部位更为明显。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药物性牙龈增生的发生可能会因个体对药物的代谢差异、口腔卫生状况等因素而有所不同。青少年由于口腔卫生维护相对可能不够理想,且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牙龈组织对刺激较为敏感,所以在服用上述相关药物时,更易发生药物性牙龈增生;而女性在一些特殊时期,如孕期等,口腔卫生情况可能会发生变化,也可能影响药物性牙龈增生的发生和发展。有相关病史的患者,如患有癫痫且需要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进行器官移植抗排斥治疗等,在用药过程中发生药物性牙龈增生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密切关注口腔情况,加强口腔卫生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