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分离,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相关,有眼前闪光感、视野缺损、视力下降等症状,眼底检查等可诊断,需手术治疗封闭裂孔使视网膜复位,手术方式依病情等选
一、发病相关因素
年龄方面:多见于中年及老年人,尤其是高度近视患者,随着年龄增长,玻璃体退变加剧,发生视网膜裂孔及脱离的风险增加。青少年中,高度近视、眼外伤等也可能导致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性别在一些诱发因素上可能有不同表现,比如男性从事剧烈运动或外伤的风险相对较高,可能更易因外伤引发视网膜裂孔进而导致脱离;女性在妊娠、内分泌变化等特殊时期,眼部可能出现一些生理性改变,也可能对视网膜脱离的发生有一定影响,但整体无绝对的性别倾向性。
生活方式:高度近视者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剧烈运动(如打篮球、跳水等)、眼部受到外伤等,都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高危生活方式因素。高度近视患者的眼轴变长,视网膜相对变薄,玻璃体与视网膜的黏附力减弱,容易出现视网膜裂孔;剧烈运动或外伤可能直接导致视网膜裂孔形成,进而引发脱离。长期从事用眼强度大的工作,如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等,会加重眼部疲劳,可能间接增加视网膜脱离的风险。
病史:有视网膜裂孔病史者,再次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风险显著升高。此外,曾有眼部手术史、眼部炎症性疾病史等,也可能影响视网膜的结构和稳定性,增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病几率。
二、临床表现
症状:患者常出现眼前闪光感,这是由于玻璃体牵拉视网膜裂孔所致;随后可能出现视野缺损,随着视网膜脱离范围的扩大,视野缺损的范围也会相应增大;视力逐渐下降,若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区,视力下降会更为明显。
体征:通过眼底检查可发现视网膜存在裂孔,脱离的视网膜呈灰白色隆起,血管爬行其上。
三、诊断方法
眼底检查:是诊断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重要方法,能够直接观察到视网膜裂孔的位置、大小以及视网膜脱离的范围等情况。
眼部B超检查:对于一些屈光间质混浊,眼底无法直接看清的患者,眼部B超可以辅助诊断,了解视网膜脱离的形态和程度等。
四、治疗原则
一旦确诊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通常需要手术治疗,目的是封闭视网膜裂孔,使脱离的视网膜复位。手术方法包括巩膜扣带术、玻璃体切割术等,具体手术方式需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裂孔的位置等因素来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