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下端骨折的临床表现
桡骨下端骨折有局部症状、关节活动障碍、神经血管情况等临床表现,局部症状包括疼痛与肿胀、畸形、压痛,关节活动障碍表现为手腕正常活动受明显影响,神经血管情况有桡神经浅支损伤及严重时可能的尺动脉、桡动脉损伤,且不同人群临床表现有差异
疼痛与肿胀:骨折部位多有明显疼痛,且伴有不同程度的肿胀,肿胀可从手背延伸至前臂,严重时可出现皮肤张力性水疱。这是因为骨折导致局部血管破裂出血,组织液渗出,加之炎症反应引起组织水肿。例如,在一些临床研究中发现,约80%的桡骨下端骨折患者会出现明显的肿胀表现,疼痛程度因个体对疼痛的耐受差异及骨折严重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
畸形:典型的畸形表现为“餐叉样”畸形和“枪刺样”畸形。餐叉样畸形是指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侧面看手腕部呈餐叉样外观;枪刺样畸形是指骨折远端向桡侧移位,正面看手腕部呈枪刺样外观。这是由于骨折端的移位破坏了正常的骨骼解剖结构所致。
压痛:在骨折部位有明显压痛,按压骨折处时患者疼痛加剧,通过压痛的位置可以初步判断骨折的大致部位。
关节活动障碍
骨折后手腕部的正常关节活动会受到明显影响,患者难以进行屈伸、旋转等活动。这是因为骨折断端的不稳定以及周围软组织的损伤,导致关节活动时受到限制。例如,患者可能无法正常握拳、伸展手指,旋转手腕时也会出现疼痛和活动受限的情况。
神经血管情况
神经损伤:桡骨下端骨折可能合并桡神经浅支损伤,表现为手背桡侧皮肤感觉减退或麻木。这是因为桡神经浅支在桡骨下端附近走行,骨折移位可能压迫或损伤该神经。
血管损伤:严重的桡骨下端骨折可能伴有尺动脉、桡动脉损伤,表现为手部皮肤苍白、温度降低、脉搏减弱或消失等。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多发生在骨折严重移位、暴力较大的情况下。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在桡骨下端骨折临床表现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例如,儿童桡骨下端骨折时,由于骨骼的柔韧性较好,畸形可能不如成人典型,但肿胀可能相对更为明显;老年人骨质疏松,骨折多为脆性骨折,骨折移位可能相对较大,且愈合相对较慢;女性可能因日常活动中手部使用较多等因素,在从事某些体力劳动或运动时更容易发生桡骨下端骨折,且在康复过程中需要更加注意保护受伤部位,避免二次损伤;有骨质疏松病史的人群发生桡骨下端骨折的概率相对较高,且骨折后恢复可能需要同时关注骨质疏松的治疗以促进骨折愈合和预防再次骨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