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炎和牙龈癌有什么区别
牙龈炎是牙龈组织炎症,由牙菌斑等刺激引起,各年龄段均可发病,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等,影像学无牙槽骨吸收,治疗靠洁治等;牙龈癌是牙龈恶性肿瘤,与局部刺激等有关,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略多,表现为溃疡肿块等,影像学有牙槽骨破坏,病理见癌细胞,治疗以手术为主结合综合治疗。
一、定义与病因
牙龈炎:是牙龈组织的炎症,主要病因是牙菌斑、牙结石等局部刺激因素,菌斑中的细菌产生毒素等物质刺激牙龈,引发炎症反应,任何年龄段人群均可因口腔卫生不良等因素患病,无明显性别差异倾向。
牙龈癌:是发生在牙龈部位的恶性肿瘤,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长期的局部刺激(如锐利的牙尖、不良修复体等)、烟草使用、酗酒、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等有关,多见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相对略高于女性。
二、临床表现
牙龈炎:主要表现为牙龈红肿、易出血,刷牙或咬硬物时出血较为常见,牙龈质地松软,一般无疼痛或仅有轻微不适,口腔内可查见牙菌斑、牙结石等局部刺激因素,病变通常局限于牙龈组织,不侵犯周围的牙槽骨等结构。
牙龈癌:早期多表现为牙龈溃疡、肿块,可伴有疼痛,随着病情进展,肿瘤可侵犯牙槽骨,导致牙齿松动、脱落,可伴有面部肿胀、张口困难等症状,晚期还可能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等表现,病变范围相对较广且会向周围组织浸润。
三、影像学及病理检查特点
牙龈炎:影像学检查(如X线片)一般无牙槽骨吸收等改变,病理检查可见牙龈组织有炎症细胞浸润,主要是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炎性细胞,无肿瘤细胞。
牙龈癌:X线片等影像学检查可发现牙槽骨有破坏吸收,病理检查可明确看到癌细胞的形态、结构等,具有恶性肿瘤细胞的特征,如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等。
四、治疗原则
牙龈炎:主要通过口腔洁治术去除牙菌斑、牙结石等局部刺激因素,配合局部药物治疗(如过氧化氢液冲洗等),患者需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清洁,一般经过规范治疗可治愈,预后较好,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只要积极配合治疗,效果通常相似。
牙龈癌:以手术治疗为主,根据肿瘤的分期等情况决定是否配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术需切除肿瘤组织及周围部分正常组织,可能涉及颌骨切除等,对患者的咀嚼、语言等功能有一定影响,不同年龄患者身体状况不同,耐受性有差异,男性和女性在治疗后的恢复等方面无本质差异,但需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需在治疗后改变生活方式以提高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