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和蛀牙有什么区别
龋齿和蛀牙本质相同,其发生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儿童、老年人及一般人群有相应预防与应对要点,儿童需家长助养成良好习惯、定期检查,老年人要保持口腔清洁、修复缺失牙等,一般人群要均衡饮食、定期口腔保健,发现龋坏迹象及时就诊。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方面:儿童和青少年由于口腔卫生习惯相对较差,且喜欢吃甜食,同时牙齿矿化程度相对较低等因素,更容易发生龋齿。例如,学龄前儿童若经常含着奶瓶入睡,奶瓶中的奶液残留在口腔内,为细菌产酸提供了丰富底物,会显著增加龋齿发生风险;而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牙龈萎缩,牙根暴露,牙齿本身的修复能力下降,也容易发生根面龋齿。
性别方面:一般来说,在没有特殊口腔卫生行为差异的情况下,男女在龋齿发生概率上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差异,但在一些特殊口腔环境下可能会有不同表现。比如青春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变化,可能会对口腔环境产生一定影响,但这并非绝对导致龋齿发生差异的关键因素。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糖饮食是重要诱因,如经常大量食用糖果、蛋糕、甜饮料等,会使口腔内细菌持续获得产酸底物,加速牙齿腐蚀。此外,口腔卫生状况差,不按时刷牙、不使用牙线等,会导致食物残渣在口腔内长时间残留,为细菌滋生创造条件,从而增加龋齿发生几率。
病史方面:若既往有口腔疾病史,如曾经有过牙齿外伤导致牙齿硬组织损伤,或者有唾液分泌异常疾病(如干燥综合征导致唾液分泌减少),会破坏口腔的自洁和缓冲能力,使牙齿更容易受到龋齿侵害。例如干燥综合征患者,唾液分泌减少,不能及时冲刷口腔内的细菌和食物残渣,牙齿被酸蚀的风险大大增加。
预防与应对相关要点
儿童:家长应帮助儿童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如每天早晚正确刷牙(可使用儿童专用软毛牙刷),饭后漱口,控制儿童甜食摄入,定期带儿童进行口腔检查,一般每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口腔健康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龋齿并及时处理。
老年人: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可使用合适的牙膏和牙刷,对于有牙齿缺失等情况的老年人,应及时修复缺失牙齿,以维持正常的咀嚼功能和口腔环境,同时注意饮食营养均衡,增强牙齿及身体抵抗力。
一般人群: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高糖食物摄取,定期进行口腔保健,包括洗牙等,去除牙齿表面的菌斑、牙结石等,维护口腔健康,预防龋齿发生。一旦发现牙齿有龋坏迹象,如牙齿表面出现颜色改变、有龋洞形成等,应及时到口腔科就诊,医生会根据龋齿的不同程度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如浅龋时可通过补牙等方式恢复牙齿外形和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