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检查左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怎么回事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分离,发病与视网膜裂孔、玻璃体液化等有关,诱因包括视网膜变性、玻璃体牵拉等;临床表现有眼前闪光感、视野缺损、视力下降等,体征为眼底视网膜灰白色隆起等;检查可用眼底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需手术治疗,方式依情况定,儿童手术需精细,老年要评估全身状况;早期诊断手术预后较好,脱离久或高度近视等预后有差异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的分离。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视网膜存在裂孔,液化的玻璃体经裂孔进入神经上皮层下,导致视网膜脱离。常见诱因包括视网膜变性、玻璃体牵拉等,高度近视患者由于眼轴拉长,视网膜相对较薄,更易出现视网膜变性等情况,从而增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风险;老年人玻璃体液化、浓缩及后脱离较为常见,也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易发人群;有眼部外伤史的人群,外力可能导致视网膜裂孔形成,进而引发视网膜脱离。
二、临床表现
症状:患者常出现眼前闪光感,这是因为玻璃体牵拉视网膜,刺激视网膜细胞所致;随后可能出现视野缺损,随着视网膜脱离范围扩大,视野缺损范围也会相应增大;视力会逐渐下降,若黄斑区受累,视力下降更为明显。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表现可能无明显差异,但儿童由于表述能力有限,可能更易被忽视病情,需家长密切观察其眼部异常表现。
体征:通过眼科检查可发现眼底视网膜呈灰白色隆起,可看到视网膜裂孔等典型体征。
三、检查方法
眼底检查:直接眼底镜或间接眼底镜检查是常用方法,可直接观察视网膜情况,发现视网膜裂孔及脱离的范围等。对于高度近视患者等视网膜脱离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眼底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能清晰显示视网膜各层结构,有助于发现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等细微病变,为诊断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四、治疗原则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一旦确诊,通常需要手术治疗,目的是封闭视网膜裂孔,使脱离的视网膜复位。手术方式包括巩膜扣带术、玻璃体切割术等。具体手术方式的选择取决于视网膜脱离的范围、裂孔的位置等因素。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眼部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特殊性,手术需更加精细操作,以减少对眼部发育的影响;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全身性疾病,手术前需充分评估全身状况,确保手术安全。
五、预后情况
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治疗,预后相对较好。视网膜复位成功的患者,视力有可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但如果视网膜脱离时间较长,即使手术复位,视力恢复也可能不理想。高度近视患者术后复发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风险相对较高,需定期复查;老年患者术后恢复可能相对缓慢,且需注意全身基础疾病对眼部恢复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