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颈骨折为何引起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股骨颈骨折时血供易受损与解剖结构、骨折类型及修复中血管重建障碍有关,解剖结构因素致血供受损,骨折移位程度和部位影响血供破坏程度,修复时血管重建也可能有障碍,有基础病史人群更易出现问题,性别差异非主因
一、解剖结构因素导致血供受损
股骨颈骨折时,供应股骨头的主要血管容易受到损伤。股骨头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旋股内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臀下动脉和闭孔动脉等。其中,旋股内侧动脉发出的骺外侧动脉是股骨头最主要的供血动脉,它走行于股骨颈基底滑膜反折处,然后进入股骨头。当发生股骨颈骨折时,骨折端的移位可能会直接切断这些血管,例如股骨颈头下型骨折,骨折线接近股骨头,极易损伤骺外侧动脉,导致股骨头的血液供应严重减少。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在骨折时,由于自身解剖结构的个体差异,血管损伤的程度和概率会有所不同,比如老年人骨质疏松,骨折发生移位的可能性相对较大,更易损伤血管。
二、骨折类型与血供破坏程度的关系
1.骨折移位程度:股骨颈骨折按移位程度可分为无移位骨折、部分移位骨折和完全移位骨折。一般来说,骨折移位越明显,对血管的破坏越严重。完全移位的股骨颈骨折,骨折端错位明显,血管损伤更为严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移位或部分移位骨折。例如,有研究表明,完全移位的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可高达80%左右,而无移位骨折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骨折发生移位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更易出现严重的血供破坏。
2.骨折部位:股骨颈骨折分为头下型、经颈型和基底型。头下型骨折骨折线位于股骨头下,仅靠小凹动脉提供少量血供,血供破坏最为严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最高;经颈型骨折骨折线位于股骨颈中部,血供破坏次之;基底型骨折骨折线位于股骨颈基底,此处血供相对丰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相对较低。不同年龄人群中,老年人发生头下型骨折的概率相对较高,因为老年人骨质更脆弱,更容易发生头下型的严重骨折。
三、修复过程中的血管重建障碍
即使骨折端得到复位和固定,股骨头的血管重建也可能存在障碍。骨折后,机体试图进行血管修复和重建,但由于初始血供损伤严重,血管再生的条件不佳。例如,受损的血管内膜可能出现损伤,影响血管的再通;局部的炎症反应等因素也可能干扰血管的正常再生过程。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其血管本身存在病变,骨折后血管重建的能力会进一步下降,更易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而年轻人群相对血管再生能力较强,但如果骨折损伤严重,同样可能面临血管重建障碍的问题。同时,不同性别在血管再生方面可能也存在一定差异,但目前研究显示性别差异相对不是导致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主要因素,主要还是以解剖结构和骨折本身的因素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