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性白内障是怎么引起的
代谢性白内障是因体内代谢障碍致晶状体混浊,其常见引起原因包括:糖尿病性白内障,与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使葡萄糖转化为山梨醇等致晶状体混浊有关,各年龄段糖尿病患者可发病,有不同类型表现;半乳糖性白内障,因体内缺乏半乳糖代谢相关酶使半乳糖积聚致晶状体混浊,多见于婴儿和儿童,有相应晶状体混浊表现;手足搐搦性白内障,由血清钙过低致晶状体囊膜渗透性改变等使晶状体混浊,各年龄段可发生,有特定晶状体混浊表现。
一、糖尿病性白内障
1.发病机制
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葡萄糖进入晶状体后,醛糖还原酶被激活,使葡萄糖转化为山梨醇,山梨醇在晶状体内蓄积,导致晶状体渗透压增加,吸收水分,纤维肿胀变性,最终引发混浊。长期高血糖还会影响晶状体的氧化还原状态,导致晶状体蛋白发生非酶糖基化,进一步破坏晶状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从年龄角度看,各年龄段糖尿病患者都可能发生,儿童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也可较快出现白内障。性别方面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上,长期高糖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糖尿病病情,从而增加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生风险。有糖尿病病史且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更易罹患。
2.具体表现
糖尿病性白内障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真性糖尿病性白内障,多发生于30岁以下、病情严重的幼年型糖尿病患者。常为双眼发病,进展迅速,晶状体可能在数天、数周或数月内完全混浊。另一种是糖尿病患者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其发生时间比无糖尿病的同龄人更早,进展也更快。
二、半乳糖性白内障
1.发病机制
患者体内缺乏半乳糖激酶或半乳糖-1-磷酸尿苷转移酶,导致半乳糖不能正常代谢,半乳糖在晶状体内积聚。半乳糖被醛糖还原酶还原为半乳糖醇,半乳糖醇使晶状体渗透压升高,吸收水分,晶状体纤维肿胀变性,最终形成白内障。
年龄上多见于婴儿和儿童,因为婴儿和儿童的代谢系统相对不完善,且如果有半乳糖代谢相关酶缺乏的遗传因素,更容易发病。性别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方面,如果婴儿喂养的乳制品中半乳糖含量过高,且存在半乳糖代谢酶缺乏的情况,就易引发半乳糖性白内障。有半乳糖代谢酶缺乏家族史的婴儿,喂养含半乳糖乳制品时需高度警惕。
2.具体表现
患儿晶状体前后囊下可出现点状或盘状混浊,病情严重时晶状体可全部混浊。
三、手足搐搦性白内障
1.发病机制
由于血清钙过低,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晶状体囊膜的渗透性改变,使晶状体内的电解质平衡失调,晶状体纤维水肿、变性,最终发生混浊。血清钙过低常见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维生素D缺乏等情况。
年龄上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在儿童生长发育阶段或中老年人因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等情况时更易出现。性别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中,长期维生素D缺乏的人群,如日照不足、饮食中维生素D摄入过少的人,易引发手足搐搦性白内障。有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病史或维生素D缺乏相关因素的人群需注意。
2.具体表现
晶状体皮质出现放射状或点状混浊,严重时晶状体可全部混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