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胎盘和胎盘早剥有什么区别
妊娠相关的前置胎盘与胎盘早剥,前者是妊娠28周后胎盘位置异常,有特定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对母婴影响,高危孕妇需加强产检;后者是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胎盘正常位置剥离,也有相应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对母婴影响,有基础病孕妇要控基础病、避外伤等,二者均影响胎儿生长发育预后,需加强产前监测。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前置胎盘:是指妊娠28周后,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甚至胎盘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其位置低于胎先露部。发病机制可能与子宫内膜病变或损伤(如多次流产、刮宫、剖宫产等)、胎盘异常(如胎盘面积过大、胎盘形态异常等)、受精卵滋养层发育迟缓等有关。
胎盘早剥:是指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血管病变(如高血压、慢性肾炎等)、机械性因素(如腹部外伤、外倒转术等)、宫腔内压力骤减(如胎膜早破、双胎妊娠第一胎娩出过快等)等有关。
二、临床表现
前置胎盘:主要症状为妊娠晚期或临产时,无诱因、无痛性反复阴道流血。出血时间、出血量与前置胎盘类型有关,完全性前置胎盘初次出血时间早,多在妊娠28周左右,量较多;部分性前置胎盘出血时间及量介于完全性前置胎盘和边缘性前置胎盘之间;边缘性前置胎盘多在妊娠晚期或临产后出血,量较少。
胎盘早剥:主要症状为阴道流血、腹痛,可伴有子宫张力增高和子宫压痛,严重时出现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型和重型,轻型以外出血为主,胎盘剥离面积通常不超过胎盘面积的1/3,多见于分娩期;重型以内出血和混合性出血为主,胎盘剥离面积超过胎盘面积的1/3,多见于重度子痫前期、子痫患者。
三、诊断方法
前置胎盘:通过超声检查可明确胎盘位置,是诊断前置胎盘的主要方法。超声检查可清楚显示子宫壁、胎盘、胎先露部及宫颈的位置,并根据胎盘下缘与宫颈内口的关系,确定前置胎盘的类型。
胎盘早剥: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超声检查及实验室检查。超声检查可帮助了解胎盘的位置及胎盘后有无血肿,但部分轻型胎盘早剥超声检查可能无特异性表现;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等,以了解患者贫血程度及凝血功能状况。
四、对母婴的影响
前置胎盘:对孕妇的影响主要是产后出血、植入性胎盘、产褥感染等;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是早产、胎儿窘迫、胎儿生长受限等。
胎盘早剥:对孕妇的影响包括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产后出血、急性肾衰竭等;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是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早产等,严重时可导致胎儿死亡。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孕妇方面:有多次流产、刮宫、剖宫产等病史的孕妇属于前置胎盘的高危人群,应加强孕期产检,早期发现前置胎盘并进行监测。对于胎盘早剥,有高血压、慢性肾炎等基础疾病的孕妇需积极控制基础病,定期产检,注意避免腹部外伤等机械性因素。
胎儿方面:无论是前置胎盘还是胎盘早剥,都可能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及预后。对于存在相关高危因素的胎儿,需加强产前监测,如严密监测胎儿心率、生长发育指标等,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相应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