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慢性肝炎会传染
病毒性慢性肝炎中乙型、丙型具有传染性,乙型主要通过血液、母婴、性传播,全球及我国有较多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母婴传播是我国重要途径之一;丙型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全球及我国有一定数量丙肝感染者。非病毒性慢性肝炎一般不传染,药物性慢性肝炎是药物致肝损伤无感染性,自身免疫性慢性肝炎是自身免疫攻击肝脏无传染性。
一、病毒性慢性肝炎会传染
(一)乙型病毒性慢性肝炎
1.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输血、共用注射器、纹身等;母婴传播,即感染乙肝病毒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或产后将病毒传给婴儿;性传播,与乙肝病毒阳性者发生无防护的性行为可能会感染。其传播机制是乙肝病毒(HBV)通过上述途径进入人体后,会在肝细胞内复制,引起肝脏的炎症反应等病理改变。在年龄方面,新生儿由于免疫系统不完善,母婴传播感染乙肝病毒后更易慢性化;在生活方式上,有高危性行为(如多个性伴侣)、静脉药瘾者等感染风险较高。对于有乙肝家族史或处于高危环境的人群需特别注意。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全球约有2.57亿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母婴传播是我国乙肝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一些乙肝高发地区,母婴传播率可达到一定比例,如部分地区可达10%-40%左右。
(二)丙型病毒性慢性肝炎
1.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输血(过去由于筛查不严格,曾有较多因输血感染丙肝的情况)、共用注射器、使用非正规机构的有创操作(如不规范的牙科治疗、美容操作等)。丙肝病毒(HCV)进入人体后会在肝细胞内持续复制,引起肝脏的慢性炎症。年龄因素上,不同年龄段均可感染,但一般无明显的年龄倾向性;生活方式中,静脉药瘾者是丙肝感染的高危人群,因为共用注射器极易传播丙肝病毒。据统计,全球丙肝感染者约有1.8亿,我国也有一定数量的丙肝感染者,血液传播是主要的传播方式。
二、非病毒性慢性肝炎一般不传染
(一)药物性慢性肝炎
1.发病机制
是由于使用某些药物后,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对肝脏造成损伤,引起肝脏的炎症反应,但不涉及病原体的感染,所以不存在传染性。例如某些抗生素(如异烟肼等)、抗癫痫药物等可能导致药物性慢性肝炎。其发病与个体对药物的代谢差异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均可发生,与生活方式的关系主要是与是否使用了可能导致肝损伤的药物相关,与病史的关系是有使用相关可疑药物的病史。目前研究表明,药物性肝炎的发生是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等过程后产生的毒性物质作用于肝细胞,导致肝细胞的损伤、坏死等病理改变,而没有病原体参与传播。
(二)自身免疫性慢性肝炎
1.发病机制
是机体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肝脏细胞,导致肝脏的慢性炎症,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不存在病原体的传播,因此不具有传染性。自身免疫性慢性肝炎的发生与遗传易感性等因素有关,在年龄上,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有一定的发病倾向,如女性相对更易患自身免疫性慢性肝炎;生活方式与自身免疫性慢性肝炎的直接关系不大;病史方面,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等人群可能有更高的发病风险。其病理基础是自身抗体攻击肝脏细胞,引起肝脏的炎症、坏死等一系列病理过程,没有病原体参与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