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粗隆间骨折保守治疗方法
针对骨折患者,包括牵引治疗(分皮牵引和骨牵引,皮牵引适用于无明显移位稳定性骨折等,骨牵引用于不稳定骨折等)、卧床护理与康复指导(正确卧床体位及不同阶段康复锻炼)、并发症预防与处理(肺部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处理),需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相应操作以促进康复并减少并发症。
一、牵引治疗
1.皮牵引:适用于无明显移位的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等情况,通过皮牵引装置使患肢保持一定的牵引重量和方向,维持骨折端的对位对线,需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牵引重量和时间,一般牵引时间约6-8周,要密切观察皮肤情况,防止发生皮肤损伤等并发症。对于老年人等身体状况相对较弱者,皮牵引相对较为简便,对身体的创伤较小,但需要定期评估牵引效果及骨折对位情况。
2.骨牵引:对于一些不稳定的骨折或牵引重量要求较大的情况可采用骨牵引,如胫骨结节骨牵引等。通过在胫骨结节处进行骨牵引,能提供较大的牵引力量来维持骨折复位,牵引重量一般根据骨折情况而定,牵引过程中要注意预防牵引针处感染等并发症,定期进行X线检查来监测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对于活动能力相对较好、骨折不稳定程度较高的患者可能会选择骨牵引,但要考虑到骨牵引可能带来的局部并发症风险。
二、卧床护理与康复指导
1.卧床体位:患者需保持正确的卧床体位,一般建议患肢外展中立位,避免患肢内收、外旋等不良体位,以防止骨折再移位。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长期卧床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保持正确体位有助于维持骨折复位状态,减少骨折移位风险。
2.康复锻炼:在骨折早期,可进行非患肢的关节活动锻炼,如足趾的屈伸活动、膝关节的屈伸活动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随着骨折的恢复,逐渐增加患肢的康复锻炼,如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等,但要注意锻炼的强度和频率,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移位。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康复锻炼的起始时间和强度有所不同,老年人康复锻炼要循序渐进,根据自身身体耐受情况进行调整。同时,要注意观察患者在康复锻炼过程中的反应,如是否出现疼痛加剧、肿胀等情况,及时调整康复方案。
三、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1.肺部感染:长期卧床的患者容易发生肺部感染,要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咳痰,定期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呼吸功能相对较弱,更要注重肺部护理,鼓励患者深呼吸,增加肺活量,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风险。
2.压疮:要定期为患者翻身,一般每2-3小时翻身一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对于骨突部位可使用气垫床等辅助器具,预防压疮的发生。老年患者皮肤弹性差,更容易发生压疮,要特别注意皮肤的护理,密切观察皮肤状况,一旦发现皮肤有发红等早期压疮迹象,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3.深静脉血栓形成:鼓励患者进行下肢的主动和被动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必要时可使用抗凝药物(仅说明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等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对于有下肢活动受限等高危因素的患者,如老年人、骨折后长期卧床者,要重视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定期评估患者下肢情况,如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等要警惕深静脉血栓的可能,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