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共同性外斜视
共同性外斜视是常见眼外肌疾病,儿童期常见,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通过眼部及双眼视功能检查诊断,治疗有非药物干预和手术,儿童患者需尽早干预并培养良好用眼习惯,成年患者手术需注意术后恢复。
共同性外斜视是指双眼视轴呈分离状态,向外偏斜,且在各个方向注视时斜视度基本相等的斜视类型。患者可表现为一只眼睛向外偏斜,有时可能双眼交替偏斜。从外观上看,可发现眼睛的位置异常,比如一只眼正常,另一只眼向外偏离。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方面:在儿童时期较为常见,婴幼儿时期由于眼部肌肉、神经等发育尚不完善,可能会出现共同性外斜视。随着年龄增长,若未得到及时纠正,可能会影响视觉发育。例如,有研究发现儿童时期发生共同性外斜视的概率相对较高,这与儿童眼部结构和功能的发育特点有关。
生活方式:长期的不良用眼习惯可能增加患病风险,比如长时间近距离用眼、过度使用电子设备等。但目前确切的生活方式与共同性外斜视的直接关联机制还在进一步研究中,不过已有的观察发现不健康的用眼生活方式可能干扰眼部肌肉的平衡调节。
病史因素:某些眼部疾病史可能成为诱发共同性外斜视的因素,比如先天性的眼部肌肉发育异常病史,或者曾有影响眼部神经功能的疾病病史等。如果患者既往有这些相关病史,需要密切关注眼部斜视情况,因为这些病史可能破坏眼部原本的平衡状态,导致共同性外斜视的发生。
诊断相关要点
眼部检查:会进行视力检查,了解患者的视力情况,因为共同性外斜视可能会影响视力发育,导致视力下降等问题。还会进行眼位检查,通过角膜映光法、三棱镜检查等明确斜视的度数和方向。例如,角膜映光法可以初步判断眼位偏斜的大致情况,而三棱镜检查能精确测量斜视的度数。
双眼视功能检查:评估患者的双眼视功能状态,这对于判断共同性外斜视对视觉功能的影响程度非常重要。通过立体视功能检查等,可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双眼视功能障碍,以及障碍的程度如何。
治疗相关原则
非药物干预:对于儿童患者,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比如佩戴合适的眼镜进行矫正,如果存在屈光不正等问题,佩戴眼镜可以帮助调整眼部的屈光状态,从而改善斜视情况。同时,还可以进行视觉训练,通过特定的视觉训练方法来增强眼部肌肉的力量和协调性,帮助恢复双眼的正常视功能。
手术治疗:如果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可能会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调整眼外肌的力量,使双眼的眼位恢复正常。但手术的决策会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斜视度数等多种因素,对于儿童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需要格外谨慎,要充分评估手术对视觉发育的影响等。
特殊人群提示
儿童患者:儿童时期是视觉发育的关键阶段,若患有共同性外斜视,需要尽早进行干预。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眼部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要配合医生进行视觉训练等,并且要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用眼习惯,减少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等不良行为,以促进眼部视功能的恢复和正常发育。
成年患者:成年患者的视觉发育已经基本成熟,共同性外斜视主要影响外观和可能存在一定的双眼视功能问题。在治疗方面,手术是一种可能的选择,但术后需要注意眼部的恢复情况,遵循医生的术后护理建议,以确保手术效果的稳定和眼部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