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骨折的症状和治疗
腰椎骨折症状包括受伤部位剧烈疼痛(可伴牵涉痛)、腰部活动受限、局部肿胀畸形;治疗分保守治疗(卧床休息、牵引治疗)和手术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需综合患者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
一、腰椎骨折的症状
1.疼痛
受伤部位会出现剧烈疼痛,患者常能明确指出疼痛位于腰部,在活动腰部、翻身等动作时疼痛加剧。例如,车祸伤导致的腰椎骨折,受伤当时腰部就会有难以忍受的刺痛或胀痛。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腰椎骨折时疼痛表现可能因表达能力不同而有差异,年幼儿童可能会哭闹不止,而成年人能更清晰表述疼痛程度和部位。
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牵涉痛,如疼痛可放射至臀部、下肢等部位,这是因为骨折刺激周围神经,神经传导会引起相应部位的疼痛感觉。
2.活动受限
腰部活动明显受限,患者难以正常弯腰、转身、坐立等。比如,正常情况下可以轻松弯腰捡东西的人,发生腰椎骨折后,会发现很难完成这个动作,因为腰部肌肉由于骨折损伤而处于保护性痉挛状态,限制了腰部的正常活动。不同生活方式的人,活动受限的影响程度不同,对于经常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腰椎骨折后活动受限对其工作和生活的影响更为显著,会严重影响其日常劳作和行动能力。
3.局部肿胀、畸形
受伤部位周围可能出现肿胀,这是由于骨折导致局部血管破裂出血,组织液渗出等原因引起。如果是严重的腰椎骨折,还可能出现局部畸形,例如腰椎生理曲度改变,从外观上看腰部可能有异常的凸起或凹陷等情况。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患有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其腰椎骨折后局部肿胀可能相对不明显,但畸形可能更容易出现,因为骨质疏松导致骨骼强度下降,骨折后更容易发生明显的形态改变。
二、腰椎骨折的治疗
1.保守治疗
卧床休息:适用于骨折程度较轻、无明显移位的腰椎骨折患者。患者需要严格卧床,卧床时间一般为6-12周不等,具体时间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而定。在卧床期间,要注意保持正确的体位,如仰卧位时可在腰部下方垫薄枕,以维持腰椎的生理曲度。对于儿童患者,卧床休息时要特别注意皮肤护理,防止发生压疮,因为儿童皮肤相对娇嫩,长时间卧床局部受压容易出现皮肤问题。老年人卧床时还需注意预防肺部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可指导老年人进行深呼吸、有效咳嗽等训练,鼓励其多饮水。
牵引治疗:通过牵引装置对腰部进行牵引,以达到复位和固定的目的。牵引重量和牵引时间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制定。例如,对于一些有轻度移位的腰椎骨折患者,可采用持续牵引的方法,牵引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疼痛、肢体感觉等情况。
2.手术治疗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适用于骨折移位明显、伴有神经损伤等情况的患者。通过手术将骨折部位复位,然后用内固定装置(如钢板、螺钉等)固定骨折部位,以促进骨折愈合和恢复脊柱的稳定性。手术的风险和预后与患者的年龄、全身状况等因素有关。对于年轻患者,手术恢复相对较快,但仍需注意术后的康复训练;对于老年患者,手术前需要评估其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以确保手术安全。术后老年患者要注意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可早期进行下肢的被动活动等。
腰椎骨折的症状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年龄、健康状况、骨折类型等多方面因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