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甲肝病
甲肝病即甲型病毒性肝炎,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经粪-口等途径传播,有急性黄疸型和无黄疸型等临床表现,可通过血清学等检查诊断,可通过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预防,不同人群表现等有差异,不良卫生习惯等增加感染风险,有基础肝病者感染后可能加重损害。
一、病原体特点
甲型肝炎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嗜肝病毒属,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能耐受低温、干燥等环境,一般的消毒剂如漂白粉等可将其灭活。
二、传播途径
1.粪-口途径传播:这是主要的传播途径。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水源、食物等可引起暴发流行。例如,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未对水源进行良好消毒的地区,若水源被患者粪便污染,其他人饮用后就可能感染。
2.日常生活接触传播:通过密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等进行传播,如与患者共用餐具、玩具等。
三、临床表现
1.急性黄疸型肝炎
黄疸前期:多数患者起病较急,可有发热,体温一般在37.5-38.5℃左右,平均持续3-5天。同时伴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等症状,此期持续1-21天,平均7天。
黄疸期:发热消退,巩膜、皮肤出现黄疸,黄疸先从巩膜开始,然后逐渐波及全身。黄疸出现后,发热消退,部分患者有短期大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等表现,肝大,质软,有压痛及叩痛,此期持续2-6周。
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直至消失,肝脾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此期持续1-2个月。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此型较黄疸型肝炎多见,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胀等症状,症状相对较轻,往往容易被忽视,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具有重要意义。
四、诊断方法
1.血清学检查
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抗-HAVIgM是诊断甲型肝炎最可靠的血清学标志,发病后1-2周即可在血清中检出,3-6个月后逐渐消失,是早期诊断甲型肝炎的特异性指标。抗-HAVIgG出现较晚,于恢复期出现,并可维持多年,阳性表示既往感染过甲型肝炎病毒。
2.病毒核酸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粪便、血液中的甲型肝炎病毒RNA,可直接检测病毒核酸,对于早期诊断和确定病毒复制情况有重要意义。
五、预防措施
1.管理传染源:对甲型肝炎患者要进行隔离治疗,隔离期限为自发病日起3周。对密切接触者要进行医学观察45天,以便早期发现患者。
2.切断传播途径
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食物,不喝生水,提倡分餐制等。例如,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要确保食物煮熟煮透,尤其是贝类等海产品。
加强水源保护:保证饮用水安全,对水源进行定期检测和消毒等。
3.保护易感人群
接种甲型肝炎疫苗:甲型肝炎疫苗是预防甲型肝炎最有效的措施。儿童、青少年等易感人群可接种甲肝疫苗。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HAV抗体,起到保护作用。对于近期与甲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触的易感人群,可注射丙种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一般在接触后7-14天内注射,有效保护期为35天左右。
不同年龄人群感染甲肝病后的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感染后症状相对较轻,而成人感染后症状可能相对较重。生活方式方面,良好的卫生习惯有助于预防甲肝病,而不良的卫生习惯如不注意饮食卫生等则增加感染风险。有基础肝脏疾病的患者感染甲肝病后可能会加重肝脏损害,因此这类人群更要注意预防甲肝病的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