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龋齿的原因
龋齿的发生受细菌、饮食、口腔环境、牙齿自身等多因素影响,变形链球菌等致龋菌可利用糖类产酸破坏牙齿;过多糖类摄入、饮食结构不均衡会增加风险;唾液分泌少或成分异常、口腔卫生差易致龋;牙齿形态结构异常、矿化程度低也易引发龋齿。
一、细菌因素
变形链球菌:是引发龋齿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变形链球菌能利用食物中的糖类产酸,且其产生的葡聚糖可以使细菌黏附在牙齿表面形成菌斑。例如,变形链球菌在口腔内分解糖类产生乳酸等酸性物质,当酸性物质在牙齿局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使牙齿硬组织中的矿物质溶解,逐渐造成龋齿。儿童由于口腔自洁能力相对较弱,且喜欢吃甜食,更容易受到变形链球菌的影响引发龋齿;而对于患有某些全身性疾病导致免疫力下降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口腔内细菌平衡易被打破,变形链球菌等致龋菌可能大量繁殖,增加龋齿发生风险。
二、饮食因素
糖类摄入:过多摄入糖类是导致龋齿的重要饮食因素。糖类在口腔内被细菌分解产酸,如蔗糖、葡萄糖等单糖和双糖,它们是口腔细菌产酸的主要底物。儿童如果经常食用糖果、甜饮料、糕点等高糖食品,口腔内细菌接触糖类的机会增多,产酸也就增加,进而更容易破坏牙齿硬组织。成年人如果长期高糖饮食,也会增加患龋齿的可能性,比如一些喜欢吃甜品且口腔卫生维护不佳的成年人。
饮食结构不均衡:缺乏某些营养物质也与龋齿发生有关。例如,缺乏维生素D和钙等营养物质时,会影响牙齿的正常发育,使牙齿的抗龋能力下降。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若饮食中维生素D和钙摄入不足,牙齿矿化不完全,容易被细菌侵蚀引发龋齿;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饮食结构可能不合理,也可能出现营养缺乏导致牙齿抗龋能力降低的情况。
三、口腔环境因素
唾液因素:唾液具有清洁口腔、缓冲酸碱、抗微生物等作用。唾液分泌量减少或唾液成分异常时,会增加龋齿发生风险。例如,干燥综合征患者唾液分泌减少,口腔自洁能力下降,容易长龋齿;一些服用某些药物的人群,如抗组胺药、降压药等,可能会引起唾液分泌减少,进而增加患龋齿的几率。儿童时期唾液分泌量相对较少,且唾液的缓冲能力和抗菌物质含量可能不如成年人,所以儿童龋齿发生率相对较高。
口腔卫生状况:口腔卫生不良,菌斑容易在牙齿表面堆积。如果不及时刷牙、漱口,菌斑中的细菌持续产酸破坏牙齿。儿童往往需要家长帮助刷牙,如果家长没有做到有效帮助儿童清洁口腔,儿童口腔内菌斑容易堆积;成年人如果长期不认真刷牙,也会导致菌斑堆积引发龋齿。而且,一些口腔内存在不良修复体、正畸装置等的人群,口腔清洁难度增加,更容易发生龋齿。
四、牙齿自身因素
牙齿的形态和结构:牙齿的窝沟点隙、发育缺陷等都可能影响龋齿的发生。例如,深的窝沟点隙容易滞留食物残渣和菌斑,不易清洁,从而增加龋齿发生的可能性。儿童牙齿在发育过程中,如果出现牙釉质发育不全等结构异常,牙齿的抗龋能力就会降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牙齿可能出现磨损等情况,牙本质暴露,也更容易遭受细菌侵蚀引发龋齿。
牙齿的矿化程度:牙齿矿化程度低的人,牙齿硬组织中的矿物质含量相对不足,更容易被酸溶解。儿童在牙齿发育矿化阶段,如果受到某些因素影响导致矿化程度降低,如母体孕期营养缺乏等情况,出生后的儿童牙齿就可能较易患龋齿;老年人牙齿矿化程度也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使得牙齿对酸的抵抗力减弱,增加龋齿发生概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