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骨折主要临床表现
颅底骨折分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骨折,颅前窝骨折有眶周皮下及球结膜下淤血斑(“熊猫眼”征)、脑脊液鼻漏及嗅觉障碍;颅中窝骨折有耳后乳突区皮下淤血斑(Battle征)、脑脊液耳漏及Ⅶ、Ⅷ对脑神经损伤、海绵窦综合征;颅后窝骨折有枕下部及乳突部皮下淤血斑、后组脑神经损伤表现,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对各部位骨折临床表现有一定影响但无明显特殊差异。
一、颅底骨折主要临床表现
(一)颅前窝骨折
1.眼部表现:常出现眶周皮下及球结膜下淤血斑,呈现“熊猫眼”征,这是因为骨折导致血液积聚在眼睑周围组织。还可能伴有脑脊液鼻漏,由于颅前窝底骨折累及筛骨,使蛛网膜下腔与鼻腔相通,脑脊液经鼻腔流出。
年龄因素:儿童颅前窝骨折时“熊猫眼”征可能相对不典型,因为儿童的组织水肿等反应与成人有差异,但本质是血液积聚的表现。婴幼儿颅缝未完全闭合,可能使血液有其他扩散途径,但基本病理是脑脊液鼻漏相关表现。
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导致的临床表现不同,主要是基于解剖结构的表现。
生活方式:对于有头部外伤史的人群,无论生活方式如何,都可能出现相应表现。
病史:有头部外伤病史是关键诱因,若既往有颅底相关疾病,可能影响骨折后的临床表现,比如既往有颅内感染病史,颅底骨折后发生脑脊液鼻漏可能增加颅内感染风险,进而影响眼部及其他表现的观察和处理。
2.嗅觉障碍:若骨折累及筛板,可能损伤嗅神经,导致嗅觉减退或丧失,这是因为嗅神经纤维通过筛板,骨折时容易受到牵拉或断裂。
(二)颅中窝骨折
1.耳部表现:可出现耳后乳突区皮下淤血斑,即Battle征。同时有脑脊液耳漏,若骨折累及颞骨岩部,使中耳与蛛网膜下腔相通,脑脊液经外耳道流出。还可能伴有第Ⅶ、Ⅷ对脑神经损伤,如面神经损伤可导致面瘫,听神经损伤可引起听力下降等。
年龄因素:儿童颅中窝骨折时,由于耳部结构发育尚未完全成熟,面神经、听神经损伤后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比如儿童面神经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损伤后的面瘫表现可能因年龄小而不易准确评估。
性别因素:无明显因性别导致的特殊临床表现差异。
生活方式:头部外伤是主要相关因素,生活方式一般不直接影响颅中窝骨折的耳部临床表现,但有基础耳部疾病的人群,颅中窝骨折可能加重耳部相关症状。
病史:既往有耳部疾病或颅神经相关病史者,颅中窝骨折后第Ⅶ、Ⅷ对脑神经损伤的表现可能更复杂,处理时需综合考虑既往病史。
2.海绵窦综合征:若骨折累及海绵窦,可出现眼球突出、球结膜水肿、眼睑下垂、眼外肌麻痹、瞳孔散大等表现,是因为海绵窦内的神经、血管受影响。
(三)颅后窝骨折
1.枕下部及乳突部皮下淤血斑:骨折后血液可积聚在枕下部及乳突部皮下,出现相应淤血斑。
年龄因素:儿童颅后窝骨折时,由于后颅窝空间相对较小,骨折后对周围组织的压迫可能更明显,需密切观察是否有颅内压增高相关表现,如呕吐等,因为儿童颅内代偿能力相对较弱。
性别因素:无明显性别导致的特殊临床表现差异。
生活方式:头部外伤是关键,生活方式不直接影响该部位骨折的皮下淤血斑表现,但有颈部疾病者,颅后窝骨折可能与之相互影响。
病史:既往有后颅窝相关病变者,颅后窝骨折后病情可能更复杂,需注意与既往病史的鉴别诊断。
2.后组脑神经损伤表现:可出现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共济失调等表现,因为后组脑神经走行于颅后窝,骨折可能累及这些神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