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炎与牙龈癌的区别
牙龈炎是牙龈组织因局部刺激因素引发的可逆性炎症,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等,影像学无骨质破坏,病理为炎性细胞浸润;牙龈癌是牙龈部位恶性肿瘤,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有溃疡、肿物等表现,影像学可见骨质破坏,病理有癌细胞异型性,治疗上牙龈炎主要是去除刺激因素,牙龈癌以手术为主结合放化疗等,预后因情况而异。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牙龈炎:是牙龈组织的炎症,主要由牙菌斑、牙结石等局部刺激因素引起,菌斑中的细菌及其产物长期作用于牙龈,引发牙龈的炎症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发病机制主要是局部细菌感染导致的炎症性病变,多为可逆性病变。
2.牙龈癌:是发生在牙龈部位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与多种因素相关,如长期的机械刺激(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等)、烟草、酒精、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等,涉及细胞的基因突变、增殖失控等多步骤的癌变过程。
二、临床表现差异
1.牙龈炎:主要表现为牙龈的红肿、出血,刷牙或咬硬物时易出血,牙龈质地松软,颜色呈鲜红或暗红色,一般无疼痛(部分患者可能有轻度胀痛),病变范围局限于牙龈组织,不侵犯周围的牙槽骨等结构,经过良好的口腔清洁等治疗后,病变可逆转恢复。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人群表现类似,若有不良口腔卫生习惯者(如不按时刷牙、刷牙方法不正确等)更易发病,病史方面若有长期口腔卫生差的情况则增加牙龈炎发生风险。
2.牙龈癌:早期多表现为溃疡或外生型肿物,溃疡型者可有疼痛,外生型者可呈菜花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牙齿松动、疼痛、面部肿胀、开口困难等症状,病变可侵犯牙槽骨、颌骨等,导致骨质破坏,还可能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但一般中老年人相对多见,男性发病可能略高于女性,长期吸烟、饮酒、有口腔不良刺激因素的人群发病风险更高,有长期口腔残根、残冠等不良刺激病史者更易诱发牙龈癌。
三、影像学及病理检查区别
1.影像学检查
牙龈炎:X线检查一般无牙槽骨吸收等改变,牙龈组织的病变在影像学上无明显的骨质破坏等特异性表现。
牙龈癌:X线、CT或MRI等检查可发现牙龈部位的骨质破坏,如牙槽骨的吸收、颌骨的虫蚀样改变等,有助于判断病变侵犯的范围。
2.病理检查
牙龈炎:病理表现为牙龈组织的炎症细胞浸润,主要是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上皮一般无明显异型性,基底膜完整。
牙龈癌:病理检查可见癌细胞的异型性,细胞排列紊乱,可出现癌巢结构,癌细胞浸润周围组织,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清。
四、治疗原则不同
1.牙龈炎:主要治疗方法是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如通过洗牙清除牙菌斑、牙结石等,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通过正确刷牙、使用牙线等方法维护口腔健康,一般经过规范治疗后可治愈,预后良好。不同人群治疗原则一致,但特殊人群如儿童需在家长协助下做好口腔清洁,老年人若有口腔疾病相关基础病需在控制基础病的基础上进行口腔治疗,以确保治疗安全。
2.牙龈癌: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根据病情可能需要配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术需要尽可能彻底切除肿瘤组织,同时考虑修复口腔功能和外形,治疗过程复杂,预后与肿瘤的分期、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相关,早期牙龈癌经规范治疗预后相对较好,晚期预后较差。特殊人群如老年牙龈癌患者,需评估其全身状况对手术及放化疗的耐受性,儿童牙龈癌极为罕见,治疗需更加谨慎,充分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等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