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怎么治疗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处理涵盖一般处理、药物治疗、产科处理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四个方面。一般处理包括让孕妇多左侧卧位卧床休息,保证均衡饮食,同时给予心理支持,加强病情监测;药物治疗包含使用UDCA、S腺苷蛋氨酸、地塞米松、苯巴比妥等;产科处理要适时终止妊娠,并做好分娩期的监测与准备;特殊人群如老年孕妇、有合并症或并发症的孕妇以及多胎妊娠孕妇需根据自身特点加强产检、治疗和胎儿监测,以保障母儿安全。
一、一般处理
1.休息与饮食:建议孕妇多卧床休息,取左侧卧位,以增加胎盘血流量,给予吸氧、高渗葡萄糖、维生素类及能量,既保肝又可提高胎儿对缺氧的耐受性,同时需保证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营养的食物,避免食用过于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2.心理护理:由于妊娠期身体和心理负担较重,孕妇易出现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这对病情控制不利。家人和医护人员应加强与孕妇的沟通,给予心理支持与安慰,缓解其不良情绪,帮助孕妇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病情监测:定期检查肝功能、血清胆汁酸等指标,密切观察瘙痒症状变化;定时进行胎心监护和超声检查,了解胎儿宫内状况,以及早发现胎儿缺氧、窘迫等情况。
二、药物治疗
1.Ursodeoxycholicacid(UDCA):是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一线药物,它可降低胆汁酸水平,改善肝功能,减轻瘙痒症状,从而降低胎儿窘迫、早产及羊水污染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
2.S-腺苷蛋氨酸(SAMe):可通过甲基化对雌激素的代谢物起灭活作用,它能对抗雌激素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降低血中雌激素水平,对肝内胆汁淤积症有治疗作用。
3.地塞米松:可诱导酶活性,能通过胎盘减少胎儿肾上腺脱氢表雄酮的分泌,降低雌激素的产生以减轻胆汁淤积,能促进胎肺成熟,避免早产儿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
4.苯巴比妥:此为酶诱导剂,可诱导肝细胞微粒体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并增加胆汁流量,从而减轻瘙痒症状,但使用时需谨慎,因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三、产科处理
1.适时终止妊娠: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需综合评估母儿情况,适时终止妊娠。对于病情较轻、孕周较小、胎儿一般状况良好者,可适当延长孕周,但需严密监测;对于有胎儿窘迫、病情较重或治疗效果不佳者,应及时终止妊娠以改善围生儿预后。终止妊娠方式根据孕妇及胎儿具体情况选择,若孕妇情况良好、胎儿储备功能正常、无阴道分娩禁忌证,可考虑阴道试产;若存在胎儿窘迫、胎盘功能减退等情况,应行剖宫产术。
2.分娩期处理:分娩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孕妇生命体征、宫缩及胎儿心率变化,做好新生儿窒息复苏准备。尽量缩短第二产程,避免胎儿缺氧加重。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孕妇:年龄较大的孕妇发生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后,身体机能恢复可能较慢,胎儿出现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孕期更应加强产检,严格遵医嘱用药和治疗,密切关注胎儿发育情况,必要时增加检查频率和项目。
2.有合并症或并发症的孕妇:如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孕妇,在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时,要同时兼顾其他疾病的治疗与控制,避免药物之间相互作用或加重病情。治疗方案需多学科团队共同制定,以确保母儿安全。
3.多胎妊娠孕妇:多胎妊娠本身就属于高危妊娠,发生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时,对母儿的影响更为显著,病情往往也相对较重。孕妇需更加注意休息,增加产检次数,加强胎儿监测,必要时提前住院观察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