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包括疼痛、肿胀、僵硬、活动受限;体格检查有压痛、关节肿胀检查、关节活动度检查、力线检查;影像学检查有X线检查(含标准投照位和分级)、磁共振成像检查、CT检查,不同检查各有特点及对不同人群的意义。
一、临床表现
1.疼痛:早期多为轻中度间断性隐痛,休息后可缓解,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为持续性,甚至在夜间痛醒,活动时疼痛加剧,疼痛与天气变化、劳累等因素相关,年龄较大患者因关节退变等因素疼痛表现更明显,女性可能因激素水平变化等在特定时期疼痛感受有差异。
2.肿胀:膝关节可出现肿胀,多见于病情较重时,由于关节滑膜增生、关节腔积液等原因导致,肥胖人群因膝关节承受压力大,更易出现肿胀情况。
3.僵硬:晨起时或长时间静止后关节出现僵硬感,一般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活动后可缓解,年龄较大患者僵硬时间相对较长,生活方式中活动少的人群可能更易出现晨起僵硬明显的情况。
4.活动受限:随着病情发展,膝关节活动范围逐渐减小,表现为下蹲、上下楼梯、行走困难等,病史较长的患者活动受限情况往往更严重,女性可能因体力相对男性稍弱,在活动受限后生活自理等方面受影响更突出。
二、体格检查
1.压痛:膝关节周围可出现压痛,常见于关节间隙等部位,不同病变部位压痛位置有差异,如内侧间室病变时内侧关节间隙有压痛,年龄较大患者因关节退变等病理改变可能压痛更广泛。
2.关节肿胀检查:可通过视诊及触诊判断关节是否肿胀,浮髌试验是常用检查方法,若浮髌试验阳性提示关节腔有积液,肥胖患者因皮下脂肪厚可能影响浮髌试验判断的准确性。
3.关节活动度检查:测量膝关节屈伸等活动范围,正常膝关节屈伸有一定范围,若活动度减小提示膝关节功能受限,老年人因关节退变等因素关节活动度往往小于年轻人,女性在产后等特殊时期若有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可能活动度变化更明显。
4.力线检查:观察膝关节力线情况,如是否存在膝内翻或膝外翻等,力线异常会加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情,肥胖人群因体重因素更易出现力线异常相关问题。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标准投照位:包括膝关节正位、侧位及髌骨轴位片。正位片可观察膝关节间隙、骨质增生等情况,侧位片能了解髌骨与股骨髁的关系及膝关节前后软组织等,髌骨轴位片有助于观察髌骨形态及关节面情况。年龄较大患者骨质增生等X线表现往往更典型,女性在绝经后因骨质疏松等因素可能影响X线对骨质情况判断的准确性。
X线分级:一般采用Kellgren-Lawrence分级系统,共分为0-4级。0级为正常;1级为可疑骨质增生;2级为轻度骨质增生,伴有少量骨赘;3级为中度骨质增生,有明显骨赘,关节间隙轻度变窄;4级为重度骨质增生,大量骨赘形成,关节间隙明显变窄甚至消失。
2.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更清晰地显示膝关节软骨、半月板、韧带、滑膜等软组织结构情况,能早期发现软骨损伤、半月板退变等病变,对于一些症状不典型但怀疑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有重要诊断价值,对于有膝关节外伤史等特殊病史的人群MRI检查更具意义,女性若因内分泌等因素导致膝关节软组织病变,MRI检查能更精准发现问题。
3.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膝关节骨质病变,如关节内游离体、骨赘的三维结构等显示较X线更清晰,可辅助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年龄较大患者因骨质病变可能更需CT进一步明确情况,肥胖患者因X线成像可能受影响,CT检查有时更有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