髌骨骨折后肌肉萎缩的原因
髌骨骨折后肌肉萎缩受神经损伤、肌肉废用、营养代谢等因素影响,神经损伤包括骨折直接影响及长时间制动致传导功能改变;肌肉废用有活动减少及重力、协同作用改变;营养代谢涉及局部血液循环影响营养供应及全身营养状态不佳的影响,青壮年、老年、儿童及有基础疾病、营养不佳人群易受相关因素影响致肌肉萎缩
一、神经损伤相关因素
1.骨折本身对神经的直接影响:髌骨骨折时,骨折端可能会损伤周围的神经,例如坐骨神经的分支等。神经损伤会导致神经支配区域的肌肉失去神经的正常调控,使得肌肉无法正常收缩和舒张,进而引起肌肉萎缩。从神经生理学角度来看,神经是传递大脑指令到肌肉的重要结构,神经受损后,肌肉得不到有效的神经冲动刺激,会逐渐发生废用性萎缩。这种情况在青壮年人群中,由于骨折创伤相对较严重时更易发生,因为青壮年活动度大,骨折时神经损伤风险相对较高。
2.长时间制动导致神经传导功能改变:髌骨骨折后通常需要较长时间的制动,如使用石膏固定等。长时间的制动会影响神经的传导功能,神经传导速度可能会减慢,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功能也会受到影响,使得肌肉获得的神经信号减弱,肌肉活动减少,从而引发肌肉萎缩。对于老年人群体,本身神经功能就有一定程度的减退,长时间制动后神经传导功能改变对肌肉的影响更为明显,更容易出现肌肉萎缩的情况。
二、肌肉废用因素
1.活动减少致肌肉废用性萎缩:髌骨骨折后,患者由于疼痛等原因会减少患侧肢体的活动,肌肉得不到正常的运动刺激。肌肉的正常代谢需要通过收缩和舒张来维持,活动减少时,肌肉的蛋白质合成减少,分解增加,导致肌肉萎缩。例如,长期卧床或患肢不能正常负重行走的患者,其腿部肌肉会明显萎缩。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肌肉本身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但骨折后长时间的制动也会影响肌肉的正常发育,导致肌肉萎缩的发生概率增加,且恢复相对成人可能更为困难,因为儿童肌肉的代偿和修复能力虽然较强,但长时间废用仍会造成明显影响。
2.重力及肌肉协同作用改变:正常情况下,髌骨参与膝关节的稳定和运动,骨折后肢体的力学环境发生改变。患侧肢体的重力分布和肌肉协同运动模式被打乱,原本协同工作的肌肉群无法正常发挥作用,部分肌肉处于相对闲置状态,而另一部分肌肉可能过度代偿但效果不佳,最终导致肌肉萎缩。对于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缺乏运动、肌肉力量基础较弱的人群,髌骨骨折后更易出现肌肉协同作用改变引发的肌肉萎缩,因为他们本身肌肉的适应和调节能力较差。
三、营养代谢因素
1.局部血液循环影响营养供应:髌骨骨折后,骨折部位周围的血液循环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会波及到肌肉的营养供应。肌肉的正常代谢需要充足的血液供应来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血液循环障碍会导致肌肉获取营养物质减少,影响肌肉的正常合成代谢,从而引起肌肉萎缩。对于有基础血管疾病的人群,如患有动脉硬化等疾病,髌骨骨折后局部血液循环本就较差,再加上骨折带来的进一步影响,肌肉萎缩的发生风险会更高,因为他们的血管调节和供血能力本身就存在问题。
2.全身营养状态对肌肉的影响:如果患者本身存在全身营养状况不佳,如蛋白质、维生素等摄入不足,那么在髌骨骨折后,肌肉的修复和维持正常功能所需的营养物质无法得到充分保障,也容易导致肌肉萎缩。例如,长期素食、营养不良的人群,髌骨骨折后肌肉萎缩的可能性相对较大,因为他们的身体缺乏合成肌肉蛋白等所需的必要营养成分。对于老年人群体,由于消化吸收功能减退等原因,更容易出现全身营养状态不佳的情况,在髌骨骨折后肌肉萎缩的风险也相应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