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癌和肝癌有什么区别
肝细胞癌是肝癌主要亚型,起源于肝细胞,与肝炎病毒感染等多因素相关,早期症状不明显,AFP常升高,早期手术等治疗预后较好,中晚期差;肝癌还包括肝内胆管细胞癌,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与胆道慢性炎症等相关,症状晚、AFP多阴性,手术切除率低,预后更差,不同人群发病及预后有差异,特殊人群需加强监测早治
一、概念定义
肝细胞癌是肝癌的主要亚型,肝癌是指发生于肝脏的恶性肿瘤,而肝细胞癌是由肝细胞恶变而来的肝癌类型。
二、病理来源
1.肝细胞癌:起源于肝脏的实质细胞即肝细胞,多与肝炎病毒感染(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感染)、肝硬化、长期酗酒、黄曲霉毒素暴露等因素相关,这些因素会导致肝细胞DNA损伤、修复异常等,进而引发肝细胞癌变。
2.肝癌:除了肝细胞癌外,还包括肝内胆管细胞癌等其他类型,肝内胆管细胞癌起源于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其发病与胆道慢性炎症、胆管结石、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因素有关。
三、临床特点
1.肝细胞癌:
症状表现: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肝区疼痛(多为持续性钝痛或胀痛)、乏力、消瘦、食欲减退、腹胀等,部分患者可触及腹部肿块,还可能出现黄疸(皮肤、巩膜黄染)等表现。
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特点:血清甲胎蛋白(AFP)常升高,在影像学上,典型的肝细胞癌在超声、CT、MRI等检查中多表现为低回声或低密度影等,且多有肝硬化基础。
2.肝癌:
肝内胆管细胞癌:症状出现相对较晚,早期症状不典型,常见症状有腹痛、腹部肿块、消瘦、乏力等,血清AFP多为阴性,影像学上常表现为肝内孤立或多发的肿块,边界不清,强化方式有其自身特点。
四、治疗差异
1.肝细胞癌:
手术治疗: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早期肝细胞癌患者,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如能完整切除肿瘤,有获得长期生存的可能。
局部治疗:包括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等,适用于不能耐受手术或早期小肝癌患者,通过局部高温等方式破坏肿瘤细胞。
系统治疗:对于中晚期肝细胞癌,可根据情况采用靶向药物治疗(如索拉非尼等)、免疫治疗等,靶向药物可针对肿瘤细胞特定的靶点发挥作用,免疫治疗则通过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
2.肝癌(肝内胆管细胞癌):
手术治疗:早期肝内胆管细胞癌若有手术机会,也可考虑手术切除,但相对肝细胞癌,其手术切除率可能较低。
化疗:肝内胆管细胞癌对化疗相对不敏感,但部分患者可考虑联合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案。
靶向及免疫治疗:近年来也有一些针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药物在临床研究中,但总体疗效与肝细胞癌有所不同,需要根据患者具体基因检测等情况来选择合适治疗方案。
五、预后区别
1.肝细胞癌:早期诊断并积极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相对较好,尤其是小肝癌经手术切除等治疗后,部分患者可长期生存;但中晚期肝细胞癌预后较差,总体生存率较低。其预后与肿瘤大小、有无血管侵犯、肝功能情况等密切相关,肿瘤越小、无血管侵犯、肝功能良好者预后相对较好。
2.肝癌(肝内胆管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整体预后相对肝细胞癌更差,其侵袭性相对较强,容易早期发生转移,手术切除后复发率较高,总体生存率低于肝细胞癌。其预后与肿瘤分期、是否能完整切除、术后辅助治疗等因素有关。
不同年龄段、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在肝癌尤其是肝细胞癌和其他类型肝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均有不同影响,例如有乙肝病史的人群发生肝细胞癌的风险明显升高,长期酗酒人群无论是肝细胞癌还是其他类型肝癌的发病风险都增加,对于这些特殊人群应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改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