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概述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因第三腰椎横突过长等致腰部疼痛等表现的综合征,解剖上第三腰椎是活动中心横突最长,病因有解剖和损伤因素,临床表现为疼痛、压痛、活动受限,诊断靠症状体征和影像学(X线等),需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鉴别,治疗有非手术(休息、物理、药物)和手术,特殊人群如儿童、女性、老年人各有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解剖基础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因第三腰椎横突过长、肌肉筋膜附着处受牵拉损伤等引起的以腰部疼痛及第三腰椎横突部位压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第三腰椎是腰椎活动的中心,其横突最长,附近有血管、神经通过,腰部的肌肉、筋膜多附着于此。
二、病因病机
1.解剖因素:第三腰椎处于腰椎生理前凸弧度的顶点,其横突承受的杠杆作用力最大,肌肉、筋膜等附着处易受牵拉损伤。
2.损伤因素:腰部急慢性损伤,如长时间弯腰劳作、腰部突然扭转等,可导致第三腰椎横突周围的肌肉、筋膜发生撕裂、出血,进而引起炎症反应,形成瘢痕、粘连等,刺激周围神经而产生症状。
三、临床表现
1.疼痛: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可向臀部及大腿后侧放射,但一般不过膝,疼痛程度不一,有的为酸痛,有的为刺痛,在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
2.压痛:在第三腰椎横突尖端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有时可触及硬结或条索状改变。
3.腰部活动受限:由于疼痛,患者腰部活动可不同程度受限,尤其是侧弯和旋转活动。
四、诊断依据
1.症状与体征:根据上述典型的腰部疼痛、第三腰椎横突尖端压痛及腰部活动受限等表现。
2.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一般无特异性改变,可用于排除腰椎其他病变,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骨折等;B超或CT检查有时可发现横突周围软组织的炎性改变等,但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诊断。
五、鉴别诊断
1.腰椎间盘突出症:多有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直腿抬高试验等阳性,影像学检查可发现椎间盘突出。
2.腰肌劳损:疼痛多为双侧腰部弥漫性酸痛,压痛不局限于第三腰椎横突处,腰部活动受限相对较轻。
六、治疗方法
1.非手术治疗
休息:避免腰部过度劳累,适当休息可减轻腰部肌肉的牵拉。
物理治疗:如热敷、红外线照射、推拿按摩等,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炎症反应。热敷可促进局部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一般每次15-20分钟,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红外线照射能透过皮肤,产生热效应,促进组织代谢;推拿按摩需由专业人员操作,可缓解肌肉紧张。
药物治疗:可外用消炎止痛的膏药等,如含有双氯芬酸二乙胺等成分的膏药,起到抗炎止痛作用。
2.手术治疗:对于经长期非手术治疗无效的严重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横突切除术等,但手术有一定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发生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相对较少,若出现腰部不适,多与姿势不良等有关,应注意纠正不良姿势,避免长时间弯腰等,可通过适当的腰部活动锻炼来预防,如简单的腰部伸展运动,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避免过度劳累。
2.女性:女性在妊娠、哺乳期等特殊时期,由于身体生理变化,腰部负担可能加重,更容易发生腰部肌肉劳损等情况,进而增加患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风险。妊娠期间应注意适当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哺乳期喂奶时要注意正确的姿势,减少腰部肌肉的牵拉。
3.老年人:老年人腰部肌肉、韧带等组织退变,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发生与退变因素关系更密切。老年人应注意腰部保暖,避免受寒,可适当进行温和的腰部锻炼,如慢走、太极拳等,增强腰部肌肉力量,但运动时要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腰部损伤。有基础疾病如骨质疏松等的老年人,更要注意预防腰部损伤,防止病情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