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肝硬化腹水形成的机制及治疗原则
肝硬化腹水形成机制包括门静脉压力增高使腹腔内脏血管床静水压增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致血管内液体易漏入腹腔、淋巴液生成过多超过胸导管引流能力及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致肾相关变化促进腹水形成;治疗原则有限制钠和水摄入、利尿治疗、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放腹水治疗及难治性腹水的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男性在治疗时各有需注意的方面
一、肝硬化腹水形成的机制
1.门静脉压力增高:肝硬化时,肝内纤维组织增生、假小叶形成等导致门静脉血流受阻,门静脉压力可升高至\(2.9kPa\)(正常为\(1.27-2.3kPa\))以上,使腹腔内脏血管床静水压增高,组织液回吸收减少而漏入腹腔。例如,有研究表明,门静脉压力升高会促使肠系膜血管床的液体渗出增加,进而参与腹水的形成。
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减退,白蛋白合成减少,同时患者常伴有营养不良等情况,导致血浆白蛋白水平下降,当白蛋白低于\(30g/L\)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管内液体容易漏入腹腔。如相关研究显示,白蛋白水平降低会使血管内与血管外的胶体渗透压平衡失调,从而促进腹水生成。
3.淋巴液生成过多:肝淋巴循环在维持腹腔内液体平衡中起重要作用,肝硬化时肝窦压力增高,肝淋巴液生成增多,每日可达\(7-11L\)(正常为\(1-3L\)),超过了胸导管引流的能力,淋巴液自肝包膜和肝门淋巴管渗出至腹腔。
4.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肝硬化患者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可致肾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前列腺素、心房钠尿肽等活性物质分泌减少,从而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排钠和排尿量减少,进一步促进腹水形成。
二、肝硬化腹水的治疗原则
1.限制钠和水的摄入
限钠:钠盐摄入限制在\(2-3g/d\),因为限制钠摄入可以减少水在体内的潴留,对于轻度腹水患者可能通过限钠使腹水自行消退。
限水:对于稀释性低钠血症(血清钠\(<120mmol/L\))者,应限制水摄入,入水量限制在\(1000ml/d\)左右。
2.利尿治疗
常用药物为呋塞米联合螺内酯,两者合用可减少电解质紊乱。通过利尿作用促进钠和水的排出,从而减轻腹水。例如,呋塞米为排钾利尿剂,螺内酯为保钾利尿剂,两者联合使用可以在利尿的同时维持钾离子平衡。
3.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
对于低蛋白血症患者,可定期输注白蛋白或血浆,以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促进腹水的消退。因为白蛋白水平的提高有助于维持血管内的胶体渗透压,减少液体漏出。
4.放腹水治疗
对于大量腹水引起呼吸困难等症状的患者,可考虑放腹水治疗,但同时需补充白蛋白等。大量放腹水会导致蛋白质丢失过多等问题,补充白蛋白可以防止因大量放腹水引起的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等并发症。
5.难治性腹水的治疗
可采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该方法能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减少腹水生成。但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需谨慎评估,因为儿童的肝脏等器官发育尚未成熟,TIPS可能带来一些风险。对于老年患者,要考虑其心肺功能等基础情况,评估手术的耐受性。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结构和代谢功能与成人不同,在治疗肝硬化腹水时,要更加注重营养支持,保证其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营养,同时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尽量优先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治疗方法;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等,在治疗腹水时要密切监测其心肾功能等指标,调整治疗方案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的情况,避免因治疗腹水而加重其他基础疾病的病情。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到月经周期等因素对营养等方面的影响,男性患者也要根据其生活方式等进行综合管理,如戒烟限酒等有助于病情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