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颌畸形常见的病因有哪些
错颌畸形的成因包括遗传和环境两方面因素。遗传因素有种族演化中颌骨退化快于牙齿致牙量骨量不匹配,以及个体发育中父母错颌畸形特征多基因遗传给子女;环境因素包含先天和后天因素,先天因素有母体孕期患病、营养不良及胎儿在子宫内位置异常、多胎相互挤压影响颌面部发育,后天因素有口腔不良习惯(吮指、舌习惯、咬唇、偏侧咀嚼等)、替牙障碍(乳牙早失、滞留)、疾病和损伤(全身性疾病、内分泌失调、颌面部外伤)。特殊人群方面,儿童家长要关注口腔习惯和发育,孕妇要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有遗传家族史人群要重视口腔保健,老年人要及时修复缺失牙。
一、遗传因素
1.种族演化: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随着食物逐渐精细化,咀嚼器官出现退化不平衡的现象。颌骨的退化速度比牙齿快,导致牙量与骨量不匹配,使得牙齿排列空间不足,从而容易引发错颌畸形。
2.个体发育:父母的错颌畸形特征可能通过遗传物质传递给子女。比如,如果父母一方或双方存在牙齿拥挤、上颌前突等问题,子女出现类似错颌畸形的概率会相对较高。这种遗传可能是多基因遗传,受到多个基因位点的共同影响。
二、环境因素
1.先天因素
母体因素:母亲在孕期的健康状况和生活习惯对胎儿颌面部的发育有重要影响。若母亲在孕期患病,如感染风疹病毒,可能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增加错颌畸形的发生风险。此外,孕期母亲的营养不良,特别是缺乏维生素D、钙等营养素,会影响胎儿骨骼和牙齿的发育,导致颌骨发育不良或牙齿萌出异常。
胎儿因素:胎儿在子宫内的位置异常也可能引发错颌畸形。例如,胎儿在子宫内长期受到异常压力,可能导致面部骨骼发育受限,影响颌骨的正常形态和位置。多胎妊娠时,胎儿之间的相互挤压也可能对颌面部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2.后天因素
口腔不良习惯:吮指习惯是儿童常见的口腔不良习惯之一。长期吮指会导致上前牙前突、下前牙内倾、牙弓狭窄等错颌畸形。一般来说,儿童在23岁前有吮指习惯多为正常的生理活动,但如果4岁以后仍持续存在吮指习惯,则需要及时纠正。舌习惯也会影响牙齿和颌骨的发育,如吐舌习惯会使上下前牙不能正常接触,导致开合畸形;舔牙习惯可能会使牙齿向唇侧倾斜,出现牙间隙等问题。咬唇习惯同样会对牙齿和颌骨产生不良影响,咬上唇习惯可导致下前牙前突、上前牙内倾;咬下唇习惯则可能引起上前牙前突、下前牙内倾。此外,偏侧咀嚼习惯会导致咀嚼侧的颌骨和肌肉发育较好,而废用侧发育不足,造成面部不对称和咬合紊乱。
替牙障碍:乳牙早失是常见的替牙障碍之一。乳牙过早缺失,邻牙会向缺隙处倾斜移位,导致恒牙萌出时空间不足,出现牙齿排列不齐。例如,乳尖牙早失,可能会使侧切牙向远中移位,导致尖牙萌出时位置异常。乳牙滞留也会影响恒牙的正常萌出。如果乳牙到了该脱落的时间仍未脱落,会占据恒牙萌出的位置,使恒牙只能错位萌出。
疾病和损伤:某些全身性疾病,如佝偻病,由于体内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紊乱,会影响骨骼的正常发育,包括颌骨的发育,从而引发错颌畸形。内分泌失调也可能对颌面部发育产生影响,如甲状腺功能减退,会使生长发育迟缓,颌骨发育不足。此外,颌面部的外伤,如骨折等,如果治疗不当,可能会导致颌骨的形态和位置发生改变,进而引起错颌畸形。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对于儿童来说,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口腔习惯和牙齿发育情况,及时纠正不良习惯,定期带孩子进行口腔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错颌畸形问题。孕妇在孕期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预防疾病,为胎儿的正常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对于有遗传家族史的人群,更要重视口腔保健和定期检查,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老年人由于牙齿和颌骨的生理性退变,可能会出现牙齿缺失、咬合紊乱等问题,应及时修复缺失牙,保持良好的咬合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