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下间隙感染怎么回事
颌下间隙感染是指颌下间隙急性化脓性感染,其病因包括牙源性感染、腺源性感染及其他因素(如外伤后感染、口腔黏膜损伤等),临床表现有局部(早期颌下区丰满、压痛,后期肿胀、疼痛加剧等)和全身(发热、寒战等)症状,诊断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治疗分为非手术(局部热敷、理疗,用抗生素等)和手术(脓肿形成时切开引流),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孕妇)治疗各有注意事项,预防措施包括保持口腔卫生、增强机体抵抗力和避免外伤。
一、颌下间隙感染的定义
颌下间隙感染是指颌下间隙急性化脓性感染,主要临床表现有颌下区丰满,淋巴结肿大、压痛。颌下间隙位于下颌下三角内,周界与下颌下三角相同,间隙内包含有下颌下腺、下颌下淋巴结,并有面动脉、面静脉、舌神经、舌下神经通过。
二、病因
1.牙源性感染:下颌智齿冠周炎、下颌后牙根尖周炎、牙槽脓肿等牙源性炎症的扩散是常见病因。当牙齿疾病未得到及时治疗,炎症可直接蔓延至颌下间隙,引发感染。
2.腺源性感染:婴幼儿上呼吸道感染及扁桃体炎时,可因下颌下淋巴结炎的扩散而导致颌下间隙感染。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上呼吸道感染较为常见,炎症容易波及颌下淋巴结。
3.其他因素:外伤后感染、口腔黏膜损伤等也可能导致细菌侵入颌下间隙,引起感染。生活中意外的口腔外伤,如咬伤、撞伤等,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引发感染。
三、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早期表现为颌下区丰满,有明确的边界,皮肤稍红,伴有压痛。随着病情发展,炎症可波及周围组织,出现明显的肿胀,疼痛加剧,皮肤发红、发热,可伴有凹陷性水肿。严重时可出现波动感,提示脓肿形成。
2.全身症状:患者可出现发热、寒战、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儿童和老年人由于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弱,全身症状可能更为明显。
四、诊断
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进行诊断。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是否有牙源性疾病、上呼吸道感染等情况。体格检查可发现颌下区的肿胀、压痛等体征。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等,有助于明确感染的范围和是否形成脓肿。
五、治疗
1.非手术治疗:早期可采用局部热敷、理疗等方法,促进炎症消退。同时,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常用的抗生素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患者应注意休息,多饮水,保持口腔清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2.手术治疗:一旦脓肿形成,应及时进行切开引流术。手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切口应选择在波动感最明显处,尽量避免损伤重要的血管、神经。术后应放置引流条,保持引流通畅,并定期换药。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的身体发育尚未完全,在治疗过程中应更加谨慎。应优先选择非药物治疗方法,如局部热敷等。使用抗生素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同时,应注意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如体温、精神状态等。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抵抗力较弱,容易出现并发症。在治疗过程中,应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机体抵抗力。同时,应注意观察老年人的心肺功能等情况,避免因感染引发其他严重疾病。
3.孕妇:孕妇在治疗颌下间隙感染时,应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避免使用可能导致胎儿畸形的药物。在手术治疗时,应选择合适的时机和麻醉方式,确保孕妇和胎儿的安全。
七、预防
1.保持口腔卫生: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洁牙,及时治疗牙源性疾病。
2.增强机体抵抗力:合理饮食,加强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减少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3.避免外伤: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护口腔,避免外伤。如发生外伤,应及时进行处理,防止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