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牙龈瘤
牙龈瘤是发生在牙龈乳头的炎症反应性瘤样增生物,病因有局部刺激因素(牙石、菌斑、不良修复体)和内分泌因素(妊娠、青春期激素变化),临床表现为多在前牙区唇侧牙龈见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诊断靠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并去除局部刺激因素
一、定义
牙龈瘤是一种发生在牙龈乳头部位的炎症反应性瘤样增生物,并非真性肿瘤,但有肿瘤的外形及生物学行为,如易复发等。
二、病因
1.局部刺激因素
牙石、菌斑:长期存在的牙石和菌斑会不断刺激牙龈组织,引发慢性炎症,进而促使牙龈瘤的形成。例如,有研究表明,口腔卫生状况差、牙面上有大量牙石堆积的人群,牙龈瘤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均可能因口腔卫生不良而面临牙龈瘤风险,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局部刺激因素的影响,使得牙龈组织更容易受到损伤和炎症刺激。有牙周病史的人群,其牙龈本身处于相对脆弱且易发炎的状态,更易发生牙龈瘤。
不良修复体:不合适的假牙等修复体边缘不贴合,会持续摩擦牙龈,导致牙龈反复发炎,最终引发牙龈瘤。不同年龄使用假牙的人群都可能因修复体不合适而出现问题,比如老年人群佩戴假牙时,若假牙制作不精准,就容易对牙龈造成刺激。女性在孕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牙龈对局部刺激的反应可能更敏感,若同时存在不良修复体等刺激因素,更易诱发牙龈瘤。
2.内分泌因素
妊娠妇女较易发生牙龈瘤,可能与孕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改变有关,激素变化会影响牙龈组织对局部刺激的反应性,使得牙龈组织更容易增生形成瘤样物。处于青春期的人群,体内激素水平波动较大,也可能因内分泌因素影响而增加牙龈瘤的发生风险,不过相对妊娠女性,青春期牙龈瘤的发生概率相对较低。
三、临床表现
1.部位:多发生于牙龈乳头处,以下前牙区唇侧牙龈多见。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发生部位分布可能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女性妊娠相关的牙龈瘤好发于前牙区较为常见。
2.外观:通常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肿块,有的呈分叶状。大小不一,小的如米粒,大的可累及多个牙位甚至影响咀嚼和美观。颜色可为红色或粉红色,质地有的较软,有的较韧。比如一些较小的牙龈瘤可能颜色接近正常牙龈,质地相对柔软;而较大的牙龈瘤由于增生明显,颜色可能偏红,质地较韧。
四、诊断
1.临床检查:医生通过视诊、触诊来观察牙龈瘤的部位、大小、形态、颜色、质地等表现。会仔细检查口腔内牙齿、牙石、修复体等情况,以明确局部刺激因素是否存在。不同年龄人群的口腔检查重点类似,但对于儿童,要特别注意其口腔卫生状况及是否存在不良习惯;对于妊娠女性,除了口腔局部检查,还需了解妊娠情况等。
2.影像学检查:必要时可能会进行X线等影像学检查,以了解牙槽骨等周围组织是否受到累及。比如通过X线检查可以观察牙龈瘤是否对牙槽骨造成破坏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进行影像学检查的必要性和具体操作可能因个体情况略有不同,但总体目的都是为了更准确地诊断病情。
五、治疗
1.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手术需将牙龈瘤及波及的牙齿的牙周膜、骨膜等一并切除,以降低复发几率。不同年龄人群手术的耐受性和术后恢复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由于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术后恢复相对较快,但要注意口腔护理以促进伤口愈合;老年人群可能需要更关注术后的全身状况及口腔卫生维护。女性妊娠期间进行牙龈瘤手术需谨慎评估,要充分考虑妊娠阶段等因素对手术和术后恢复的影响。
2.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在手术前后都要去除牙石、菌斑、不良修复体等局部刺激因素,以防止复发。无论是哪个年龄、性别人群,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去除局部刺激因素都是预防和治疗牙龈瘤的重要措施,比如每天正确刷牙、使用牙线等,不同人群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口腔清洁方式,儿童需在家长帮助下做好口腔清洁,妊娠女性要注意口腔清洁的温和性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