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性肝病是什么病
酒精性肝病是长期大量饮酒引发的肝脏疾病,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分期有早期(多无症状或非特异性症状,戒酒可逆转)和进展期(包括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有相应症状表现),发病机制是酒精代谢为乙醛致肝细胞损伤、脂肪堆积、肝纤维化等,诊断靠病史采集、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需戒酒、营养支持和药物辅助,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对改善预后重要。
一、疾病的分期及表现
早期:多为无症状或仅有非特异性症状,如轻度消化不良等。此时肝脏可能仅有脂肪变性等改变,通过戒酒等干预有可能逆转。从年龄角度看,不同年龄段人群饮酒后发生酒精性肝病的风险不同,一般来说,随着年龄增长,肝脏对酒精的代谢能力可能会下降,老年人相对更易受酒精影响;性别方面,女性对酒精的代谢能力通常低于男性,相同饮酒量下女性患酒精性肝病的风险可能更高;生活方式上,长期大量饮酒且饮食不均衡、缺乏运动的人患病风险增加;有肝炎病毒感染病史的人群,在饮酒的情况下,患酒精性肝病的几率会显著升高。
进展期
酒精性肝炎:患者可出现发热、腹痛、肝大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清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等。肝脏病理表现为肝细胞坏死、中性粒细胞浸润等。
酒精性肝纤维化:此时肝脏的纤维组织开始增生,但还未形成明显的肝硬化结节。患者可能仍无特异症状,或有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表现。
酒精性肝硬化:是酒精性肝病的晚期阶段,患者会出现门脉高压症状,如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脾大等,还可能有肝功能减退表现,如黄疸、消瘦、营养不良等。
二、发病机制
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经过乙醇脱氢酶等代谢为乙醛,乙醛具有较强的毒性,可导致肝细胞氧化应激、脂质过氧化,损伤肝细胞的细胞膜、细胞器等,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同时,乙醛还会影响肝细胞的蛋白质合成、脂肪代谢等,导致脂肪在肝细胞内堆积,引发脂肪变性等;长期的炎症反应还会激活肝星状细胞,使其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合成过多的细胞外基质,导致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的发生。
三、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饮酒史,包括饮酒的量(如每天饮酒的酒精量,一般换算公式为酒精量(g)=饮酒量(ml)×酒精含量(%)×0.8)、饮酒年限等。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人饮酒史询问重点略有不同,比如对于老年男性长期大量饮酒者需重点关注;女性饮酒者即使饮酒量相对较少也需重视。
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检查:血清转氨酶(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胆红素、碱性磷酸酶等指标可能异常,酒精性肝炎时转氨酶可明显升高,肝硬化时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白球比倒置等。
血清学标志物:如糖缺性转铁蛋白、前白蛋白、平均红细胞容积等可能有改变,对诊断有一定辅助意义。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发现肝脏脂肪变性、肝肿大等情况,有助于初步筛查。
CT或磁共振成像(MRI):能更准确地判断肝脏脂肪变的程度、有无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等表现。
四、治疗原则
戒酒:这是治疗酒精性肝病的关键措施。无论处于疾病的哪一阶段,戒酒都能显著改善预后。对于不同人群,戒酒的难度和应对方式有所不同,比如老年人戒酒可能面临更多身体和心理上的挑战,需要家人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有酒精依赖的患者可能需要专业的戒酒治疗。
营养支持: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饮食,纠正营养不良,对于改善肝脏功能有重要作用。不同年龄的患者营养需求有差异,比如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营养支持需更注重全面均衡;老年人则要考虑消化功能等因素调整饮食。
药物治疗:目前有一些药物可用于辅助治疗,如美他多辛等,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由医生判断,且要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如年龄、基础疾病等。
总之,酒精性肝病是一种与饮酒密切相关的肝脏疾病,早期诊断和戒酒等综合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不同人群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都有其独特的特点,需综合考虑进行个体化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