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异常转氨酶高吃什么药
肝功能异常转氨酶高的应对包括病因明确型和不明确型的用药及非药物干预措施。病因明确型如病毒性肝炎用对应抗病毒药,药物性肝损伤需停可疑药并用相关护肝药;病因不明确型如代谢相关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酒精性肝病有相应药物及注意事项。非药物干预包括生活方式调整(饮食、作息、运动)和定期监测,饮食要均衡、减高脂高糖,作息保证充足睡眠,运动要适当,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了解病情变化。
一、病因明确型肝功能异常转氨酶高的用药
(一)病毒性肝炎导致
若为乙型病毒性肝炎且符合抗病毒指征,可使用恩替卡韦等核苷类似物进行抗病毒治疗,恩替卡韦能抑制乙肝病毒DNA多聚酶,从而抑制病毒复制,从根源上改善因乙肝病毒感染导致的肝细胞损伤进而使转氨酶降低,但需在医生严格评估病情后使用,尤其要考虑患者年龄、基础病史等情况,儿童使用需谨慎评估。对于丙型病毒性肝炎,可选用直接抗病毒药物,如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等,其能针对丙肝病毒特定靶点发挥作用,清除病毒以缓解肝功能异常、降低转氨酶,特殊人群如孕妇等使用需格外谨慎评估风险收益比。
(二)药物性肝损伤导致
首先需停用可疑肝损伤药物,若是由抗感染药物等引起,对于因药物导致肝细胞损伤转氨酶升高,可根据情况使用还原性谷胱甘肽等药物,还原性谷胱甘肽参与体内三羧酸循环及糖代谢,能激活多种酶,从而促进糖、脂肪及蛋白质代谢,并能影响细胞的代谢过程,有助于减轻药物对肝细胞的损伤,促进肝细胞修复,但不同年龄人群对药物的代谢及耐受情况不同,儿童使用时要关注其肝肾功能发育情况。
二、病因不明确型肝功能异常转氨酶高的用药
(一)代谢相关肝功能异常
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转氨酶高,对于伴有胰岛素抵抗的患者,可在生活方式调整基础上,若有需要可使用二甲双胍等药物辅助改善代谢,但儿童一般不首选二甲双胍,需根据儿童具体病情及生长发育情况评估是否使用及调整剂量等。而酒精性肝病导致转氨酶高,首要的是严格戒酒,同时可使用多烯磷脂酰胆碱等药物,多烯磷脂酰胆碱可保护肝细胞膜,改善肝细胞膜的流动性及功能,对酒精性肝病导致的肝细胞损伤有一定修复作用,不同年龄饮酒者导致的肝损伤程度及对药物的反应不同,老年人使用时要注意其可能存在的基础疾病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三、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方面:对于肝功能异常转氨酶高的患者,无论何种病因,都应注意均衡饮食,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蔬菜如西兰花、菠菜等富含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水果如苹果、橙子等含有丰富的抗氧化成分,有助于肝细胞的修复。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避免加重肝脏代谢负担。例如,每日应保证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一般成人每日膳食纤维摄入量建议在25~30g左右,根据年龄不同有所差异,儿童膳食纤维摄入量需根据其年龄阶段合理安排,以促进肠道健康,间接利于肝脏代谢。
2.作息方面:保证充足的睡眠,成年人一般建议每日睡眠7~8小时,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肝脏进行自我修复和代谢调节。对于儿童,不同年龄段睡眠需求不同,婴幼儿需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学龄儿童也应保证规律的作息,良好的作息能让肝脏在夜间更好地进行解毒等生理活动,利于转氨酶恢复正常。
3.运动方面:适当进行运动,如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每周可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运动可以促进机体代谢,减轻体重(若有超重情况),从而改善肝脏脂肪代谢等情况,利于转氨酶降低,但运动强度需根据个人年龄、身体状况等调整,老年人运动要避免过于剧烈,儿童运动要选择适合其身体发育阶段的运动方式。
(二)定期监测
要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包括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变化,通过定期监测能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评估治疗效果或疾病进展情况。例如,可每1~3个月监测一次肝功能,对于病情不稳定或变化较快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频繁监测,不同年龄患者监测频率可根据病情由医生灵活调整,儿童监测时要注意采血等操作的安全性及患儿的配合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