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远端骨折康复训练有哪些
骨折康复训练分早期(1-2周)、中期(3-6周)、后期(6周以上),早期包括手指屈伸、肩肘肌肉等长收缩训练;中期有腕关节屈伸、前臂旋转训练;后期包含力量增强、协调性和精细动作训练,各阶段训练有不同操作及针对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以促进骨折恢复及患肢功能恢复。
一、早期康复训练(骨折后1-2周)
1.手指屈伸训练
具体操作:患者可主动进行手指的屈伸动作,每次屈伸尽量达到最大范围,每组进行10-15次,每天可进行3-4组。此训练有助于促进手部血液循环,防止手指关节僵硬,因为骨折后手部活动减少易导致关节粘连,而手指的屈伸能维持关节的活动度和周围肌肉的张力。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可协助其进行轻柔的手指屈伸,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引起患儿疼痛和不适;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关节灵活性和肌肉力量相对较弱,可适当减少每组次数,但要保证训练的规律性。
2.肩部和肘部肌肉等长收缩训练
具体操作:肩部肌肉等长收缩即肩部保持不动,用力收紧肩部肌肉,持续5-10秒后放松,每组10-15次,每天3-4组;肘部肌肉等长收缩是在肘部保持固定位置时,收缩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同样持续5-10秒后放松,每组10-15次,每天3-4组。等长收缩可以维持肌肉的力量,防止肌肉萎缩,因为骨折后患肢活动受限,肌肉长时间不活动会逐渐萎缩,通过等长收缩能在不引起骨折部位移动的情况下维持肌肉的生理功能。对于有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等长收缩时要注意监测自身身体状况,避免因过度用力导致血压升高等不良影响;对于女性患者,在训练时可根据自身身体特点调整训练强度,以自身舒适为度。
二、中期康复训练(骨折后3-6周)
1.腕关节屈伸训练
具体操作:患者坐位或卧位,患肢自然放松,缓慢进行腕关节的屈伸动作,屈伸幅度逐渐增加,从较小范围开始,每次屈伸10-15次,每天3-4组。此训练能逐步恢复腕关节的活动度,因为经过早期的基础训练后,骨折部位相对稳定,可开始增加腕关节的活动范围。对于年轻且骨折恢复良好的患者,可适当加大屈伸幅度;对于有骨质疏松病史的患者,要注意避免过度用力导致骨折部位再次损伤,屈伸幅度应循序渐进地增加。
2.前臂旋转训练
具体操作:患者将肘关节屈曲90°,前臂中立位,然后进行前臂的旋前和旋后动作,每次旋转10-15次,每天3-4组。前臂旋转训练有助于恢复前臂的旋转功能,因为桡骨远端骨折会影响前臂的旋转活动,通过该训练可使前臂的旋转肌群得到锻炼,恢复其正常的旋转功能。对于从事需要前臂精细活动工作的患者,如厨师、机械工人等,在康复中期应重点加强前臂旋转训练,以更好地恢复工作所需的功能;对于老年女性患者,由于可能存在骨质疏松等情况,旋转训练时要注意力度和速度,避免发生意外。
三、后期康复训练(骨折后6周以上)
1.力量增强训练
具体操作:可进行手持轻重量物体(如小沙袋)的腕关节屈伸、前臂旋转等动作,逐渐增加重量和训练强度,每次训练20-30分钟,每周3-4次。通过增加负荷来增强腕部和前臂肌肉的力量,因为骨折恢复后期需要恢复肌肉的力量以恢复患肢的正常功能。对于儿童患者,应选择适合其力量水平的轻重量物体,避免过度训练影响骨骼发育;对于患有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患者,在进行力量训练时要注意监测血糖,避免因运动导致血糖波动过大。
2.协调性和精细动作训练
具体操作:进行捡豆子、拧毛巾等精细动作训练,以及使用握力器进行握力训练等。捡豆子时要准确地用手指捡起豆子,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2-3次;拧毛巾时要用力均匀地拧干毛巾,每次训练2-3分钟,每天3-4次。这些训练有助于恢复手部的协调性和精细动作能力,使患肢能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和工作需求。对于有脑卒中病史等导致协调性差的患者,在进行协调性训练时需要家人或康复治疗师的陪伴和协助,确保训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于老年男性患者,在进行精细动作训练时要保持耐心,逐步提高动作的准确性和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