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炎和牙龈癌的区别
牙龈炎是由牙菌斑等局部刺激因素引起的非肿瘤性牙龈炎性病变,表现为牙龈色泽、质地、形态改变,经基础治疗可消退;牙龈癌是牙龈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有特定色泽、质地、形态表现,需手术结合综合治疗,两者在定义、临床表现、病理检查、治疗原则等方面存在差异。
一、疾病定义
1.牙龈炎:是由牙菌斑及其他局部刺激因素(如牙结石、食物嵌塞等)引起的牙龈组织的炎症,为非肿瘤性疾病,主要累及牙龈组织,属于牙龈的炎性病变。
2.牙龈癌:是发生在牙龈部位的恶性肿瘤,起源于牙龈上皮组织,是口腔癌常见的一种类型,属于肿瘤性疾病。
二、临床表现差异
1.牙龈炎
牙龈色泽:正常牙龈呈粉红色,牙龈炎时牙龈色泽变为鲜红或暗红色,这是因为炎症导致牙龈组织血管扩张、充血。
牙龈质地:质地变得松软脆弱,缺乏弹性,由于炎症细胞浸润及组织水肿,牙龈组织的正常结构被破坏。例如,轻探牙龈时易出血,这是因为炎症使牙龈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轻微刺激就会导致出血。
牙龈形态:龈缘变厚,龈乳头可能呈球状增生,边缘不整齐。一般无溃疡形成,疼痛通常不明显,除非是急性坏死性溃疡性牙龈炎可能会有疼痛等症状,但整体疼痛程度相对较轻。
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口腔卫生不良、有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更易患牙龈炎。女性在生理期由于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使牙龈炎症状略有加重。
病史影响:若有长期口腔卫生差、牙结石堆积等病史,更易引发牙龈炎。
2.牙龈癌
牙龈色泽:牙龈部位出现肿块,肿块颜色可能呈溃疡型的灰白色,外生型的可能呈粉红色或暗红色,与周围正常牙龈组织色泽差异明显。
牙龈质地:质地坚硬,触之易出血,肿瘤组织浸润性生长,破坏牙龈组织的正常结构。
牙龈形态:牙龈部位有菜花样或溃疡状新生物,溃疡底部不平,有坏死组织,边缘隆起。可伴有疼痛,疼痛程度随病情进展逐渐加重,还可能出现牙齿松动、移位等情况。
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多见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相对略高。长期吸烟、酗酒、口腔卫生差、有不良修复体等不良生活方式和口腔状况的人群患牙龈癌的风险增加。
病史影响:有长期口腔不良刺激因素存在的病史,如锐利牙尖、残根残冠长期刺激牙龈等,可能增加牙龈癌的发病风险。
三、病理检查鉴别
1.牙龈炎病理:主要表现为牙龈组织内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结缔组织内血管扩张、充血,纤维组织增生等,但无肿瘤细胞的异型性、侵袭性生长等恶性肿瘤的病理特征。
2.牙龈癌病理:显微镜下可见癌细胞呈巢状或条索状排列,细胞有明显的异型性,细胞核大、深染,核浆比例失调,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肿瘤细胞向周围组织浸润性生长,破坏周围正常组织的结构。
四、治疗原则不同
1.牙龈炎
基础治疗:通过口腔清洁措施,如正确刷牙、使用牙线等去除牙菌斑,对于有牙结石的患者需进行龈上洁治(洗牙)、龈下刮治等去除牙结石等局部刺激因素,一般经过规范的基础治疗,牙龈炎症可消退,牙龈组织恢复健康。
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下的注意事项:儿童患者需在家长监督下正确刷牙,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女性生理期更要注重口腔清洁;吸烟人群需戒烟,以促进牙龈炎的治疗和预防复发。
2.牙龈癌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根据肿瘤的范围和分期等情况,可选择牙龈癌根治术等不同的手术方式,切除肿瘤组织及周围部分正常组织。
综合治疗:可能需要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转移的风险。但手术、放化疗等对患者身体的创伤较大,需要根据患者的全身状况等进行评估和选择。
特殊人群考虑: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治疗前需全面评估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选择相对温和且有效的治疗方案;女性患者在治疗中需考虑月经周期等对身体的影响,以及治疗可能对生育等方面的潜在影响;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需在控制基础疾病的前提下进行牙龈癌的治疗,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