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菌性角膜炎
真菌性角膜炎是由致病真菌引起、致盲率高的感染性角膜病变,病因包括外伤和长期使用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临床表现有相对缓慢起病、视力逐渐下降等症状及角膜病灶等体征,诊断靠病史采集和眼部检查,治疗有药物和手术,预防要注意眼部卫生和及时处理眼部疾病
一、定义
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由致病真菌引起的、致盲率较高的感染性角膜病变。
二、病因
1.外伤因素
多见于植物性角膜外伤,如被树枝、树叶等划伤角膜,这种外伤容易使真菌残留于角膜表面并滋生繁殖。在农业生产活动频繁的人群中,由于接触植物性物质的机会较多,患真菌性角膜炎的风险相对较高。儿童在玩耍时若眼部被植物枝叶等划伤,也可能成为发病的诱因。
角膜异物剔除术后也是真菌性角膜炎的常见诱因之一,手术操作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或者患者术后眼部护理不当,都容易导致真菌感染。
2.长期使用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
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会破坏眼表正常的微生物菌群平衡,使有益菌减少,而真菌等条件致病菌容易趁机大量繁殖。例如一些患有眼部其他感染性疾病的患者,长期自行或不规范使用抗生素,就可能增加真菌性角膜炎的发病几率。
长期局部或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会抑制机体的免疫炎症反应,降低眼部的抵抗力,为真菌的生长繁殖创造有利条件。一些患有自身免疫性眼部疾病等需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需警惕真菌性角膜炎的发生。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起病相对较缓慢,病程较长。患者通常会有眼部异物感、疼痛、畏光、流泪等症状,但一般较细菌性角膜炎相对较轻。例如患者可能感觉眼睛有异物摩擦感,但疼痛程度没有细菌性角膜炎那么剧烈。
视力逐渐下降,随着病情的发展,角膜上的病灶会影响光线进入眼内,从而导致视力逐步减退。
2.体征
角膜病灶特点:病灶呈灰白色,外观干燥而粗糙,表面污秽,有时病灶周围可见免疫环,这是真菌性角膜炎较典型的体征之一。
角膜浸润灶周围可出现卫星灶,即在主病灶周围出现小的病灶,这些卫星灶会不断扩大融合,使病情进一步加重。
前房积脓:真菌性角膜炎常伴有前房积脓,积脓一般较黏稠,呈灰白色。与细菌性角膜炎的前房积脓相比,真菌性角膜炎的积脓特点有所不同,细菌性角膜炎的积脓通常较为稀薄。
四、诊断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眼部外伤史,包括外伤的时间、原因、是否进行过处理等;了解患者是否有长期使用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的情况,以及使用的时间、剂量等。这些病史信息对于判断是否为真菌性角膜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眼部检查
裂隙灯检查:通过裂隙灯可以观察角膜病灶的具体情况,如病灶的形态、大小、颜色等,还能发现卫星灶、免疫环等特征性表现。
角膜刮片检查:从角膜病灶处刮取少量组织进行涂片,然后进行真菌染色,如革兰染色、氢氧化钾湿片法染色等,通过显微镜观察是否有真菌菌丝。这是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的重要实验室检查方法之一。
真菌培养:将角膜刮取物进行真菌培养,能够明确致病真菌的种类,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可以准确鉴定真菌的菌种。
五、治疗
1.药物治疗
抗真菌药物:常用的有两性霉素B、氟康唑等抗真菌药物。这些药物通过抑制真菌的生长繁殖来发挥治疗作用。不同的抗真菌药物有其各自的作用机制和适用情况,医生会根据真菌培养及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药物。
2.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角膜移植术等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清除感染的角膜组织,恢复视力。但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严格掌握。
六、预防
1.注意眼部卫生
避免眼部外伤,在进行农业生产、户外活动等容易接触植物性物质的活动时,可佩戴防护眼镜。儿童在玩耍时家长要注意看护,防止眼部受伤。
不要随意使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必须使用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使用,并定期监测眼部情况。
2.及时处理眼部疾病
当眼部发生感染等疾病时,要及时就医,进行规范的治疗,避免病情迁延不愈引发真菌性角膜炎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