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颈骨折的全身与局部表现,以及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全身表现包括受伤后即刻出现的剧烈疼痛,大量出血可能导致的休克,还有因血肿吸收引起不超38℃的发热,若超38℃可能有感染;局部表现有患侧下肢短缩、外旋畸形,骨折部位肿胀、瘀斑,髋关节活动受限、压痛和轴向叩击痛。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愈合差、并发症风险高,要防肺部感染等;儿童愈合快但要防再次损伤,需合适治疗方法;孕妇治疗受限,要考虑胎儿安全;肥胖人群影响愈合,要控制体重并加强护理监测。
一、全身表现
1.疼痛:骨折部位的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这种疼痛在受伤后即刻出现,且较为剧烈。疼痛性质多为刺痛或胀痛,患者在移动受伤肢体、试图站立或行走时,疼痛会明显加剧。对于老年人而言,由于对疼痛的敏感性相对较低,可能疼痛表现不如年轻人明显,但仍会有活动受限等因疼痛导致的表现。
2.休克:如果骨折导致大量出血,患者可能会出现休克症状。这在开放性股骨颈骨折或伴有其他严重损伤时更为常见。患者会表现出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症状。尤其是本身存在心血管疾病或身体较为虚弱的老年人,发生休克的风险相对更高,且休克后的恢复可能更困难。
3.发热:一般体温会略有升高,通常不超过38℃,这是由于骨折处血肿吸收引起的吸收热。但如果体温持续升高且超过38℃,可能提示有感染的存在,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原因。儿童患者的体温调节中枢相对不稳定,发热可能更为明显。
二、局部表现
1.畸形:患侧下肢会出现短缩、外旋畸形,一般外旋角度在45°60°之间。这是由于骨折远端失去了关节囊及髂股韧带的稳定作用,受臀中、小肌和髂腰肌的牵拉而发生的。这种畸形在不同年龄段都较为典型,但在儿童患者中,由于骨骼仍在生长发育阶段,畸形可能在外观上不如成年人明显。
2.肿胀:骨折部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这是由于骨折处出血及周围软组织损伤导致的。在受伤后的数小时内,肿胀可能逐渐加重。对于肥胖人群,肿胀可能相对不那么容易观察到,但通过触诊可发现局部有明显的饱满感。
3.瘀斑:骨折部位周围的皮肤可能出现瘀斑,这是由于骨折处的出血渗透到皮下所致。瘀斑的颜色最初多为青紫色,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变为黄色、绿色,最后吸收消退。
4.功能障碍:患者受伤侧髋关节活动明显受限,不能站立和行走。即使是轻微的移动髋关节,也会引起剧烈疼痛。对于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患者,受伤后活动受限对其生活和工作影响较大;而对于老年人,原本活动能力就可能较弱,骨折后的功能障碍会进一步加重其生活的不便。
5.压痛和轴向叩击痛:在腹股沟中点下方会有明显的压痛,轴向叩击痛是指在叩击患侧足跟时,髋部会出现疼痛。这两个体征对于诊断股骨颈骨折具有重要意义。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多存在骨质疏松,骨折后愈合能力较差,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较高。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鼓励患者多咳嗽、咳痰,定时翻身,进行下肢的被动活动。同时,由于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血糖、血压等指标,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2.儿童:儿童骨骼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折愈合相对较快,但要注意避免骨折部位的再次损伤。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尽量减少对骨骼生长的影响。儿童的依从性较差,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的耐心引导和监督,确保治疗方案的顺利实施。
3.孕妇:孕妇发生股骨颈骨折后,治疗会受到一定限制,因为要考虑到胎儿的安全。在选择检查方法和治疗手段时,要避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孕妇身体负担较重,骨折后行动不便,需要家人给予更多的照顾和关心,注意休息和营养的补充。
4.肥胖人群:肥胖人群骨折后,由于体重较大,会增加骨折部位的压力,影响骨折的愈合。在康复过程中,要适当控制体重,避免过度负重。同时,肥胖人群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也相对较高,如伤口感染、深静脉血栓等,要加强护理和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