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青春期牙龈炎
青春期牙龈炎是青春期人群中牙龈组织的慢性炎症,由局部因素(菌斑微生物、牙石、食物嵌塞)和全身因素(内分泌变化)引发,表现为牙龈色泽、质地、肿胀、出血等改变,通过口腔检查结合病史诊断,可通过保持良好口腔卫生、定期口腔检查、调整内分泌相关因素来预防及处理。
一、青春期牙龈炎的定义
青春期牙龈炎是发生在青春期人群中的一种牙龈组织的慢性炎症。青春期时,由于身体内分泌的变化,尤其是性激素水平的改变,使得牙龈组织对局部刺激因素的反应性增强,从而容易引发牙龈炎症。
二、发病原因
1.局部因素
菌斑微生物:青春期人群口腔卫生状况如果不佳,口腔内的菌斑微生物会不断堆积。菌斑是一种细菌性生物膜,由大量细菌、细胞间物质等组成,长期堆积在牙面、牙龈边缘等部位,会刺激牙龈组织,引发炎症。例如,研究发现,牙菌斑中的致炎细菌会释放多种炎症介质,诱导牙龈组织发生炎症反应。
牙石:牙石是菌斑矿化后形成的坚硬物质,通常沉积在牙齿表面,尤其是牙龈边缘附近。牙石的存在会持续刺激牙龈,影响牙龈的健康,使得牙龈更容易受到菌斑等因素的侵袭而发炎。
食物嵌塞:青春期人群的饮食结构可能较为丰富,且牙齿的排列等情况可能存在个体差异,容易出现食物嵌塞现象。食物嵌塞后,会压迫牙龈组织,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同时为细菌滋生提供了条件,进而引发牙龈炎症。
2.全身因素
内分泌变化:青春期体内性激素水平升高,会使牙龈组织对菌斑等局部刺激因素的敏感性增加。例如,雌激素水平升高可使牙龈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白细胞趋化性改变等,从而更容易发生炎症反应。女性在青春期时雌激素水平的波动可能相对更为明显,所以女性青春期牙龈炎的发生率可能相对较高,但这也不是绝对的,男性青春期同样会受到内分泌变化的影响而发病。
三、临床表现
1.牙龈色泽改变:牙龈通常会呈现出鲜红色或暗红色。这是因为牙龈组织发生炎症时,血管扩张、充血,使得牙龈颜色发生变化。
2.牙龈质地改变:牙龈变得松软脆弱,缺乏弹性。正常牙龈质地坚韧,而患病时由于炎症细胞浸润等原因,质地发生改变,容易发生出血等情况。
3.牙龈肿胀:牙龈组织肿胀,可导致牙龈乳头呈球状增生,严重时可覆盖部分牙面。肿胀的牙龈会使牙龈与牙齿之间的界限变得不清晰。
4.牙龈出血:刷牙、咬硬物或进食时容易出现牙龈出血现象。这是由于炎症状态下的牙龈组织血管脆性增加,容易破裂出血。例如,刷牙时轻轻触碰牙龈就可能导致出血,出血量一般不多,但持续存在。
四、诊断方法
1.口腔检查:医生会仔细检查患者的口腔,观察牙龈的色泽、质地、形态等情况,查看是否有菌斑、牙石、食物嵌塞等局部刺激因素存在。通过视诊、探诊等方法来初步判断牙龈炎症的程度。
2.结合病史:了解患者的青春期阶段、口腔卫生习惯、是否有内分泌相关疾病等病史信息。例如,询问患者平时刷牙的频率、方法,是否有挑食导致营养不均衡等情况,这些信息有助于综合判断是否为青春期牙龈炎。
五、预防及处理建议
1.保持良好口腔卫生
正确刷牙:青春期人群应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如巴氏刷牙法,每天早晚至少刷牙两次,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正确的刷牙可以有效清除牙面和牙龈边缘的菌斑,减少菌斑对牙龈的刺激。
使用牙线或牙缝刷:对于存在牙齿排列不齐等情况容易发生食物嵌塞的人群,可使用牙线或牙缝刷来清洁牙缝中的食物残渣和菌斑。这有助于预防食物嵌塞引发的牙龈炎症。
2.定期口腔检查:建议青春期人群每6-12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口腔内的菌斑、牙石等问题,并由专业医生进行洁治等处理,维护口腔健康。
3.调整内分泌相关因素:虽然青春期的内分泌变化是生理性的,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稳定内分泌水平有一定帮助。例如,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等营养素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这些营养素对于牙龈健康有益。如果青春期人群合并有内分泌系统的异常疾病,应及时就医治疗,以减少对牙龈健康的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