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保守治疗方法有哪些
肱骨外科颈骨折保守治疗包括牵引复位固定(分皮牵引适用于儿童及年老体弱者轻度移位骨折、骨牵引用于移位较明显骨折)、手法复位外固定(复位需经验丰富者按类型操作,外固定用超肩小夹板且注意松紧度和固定时间)、康复治疗配合(早期患肢肌肉等长收缩,中期渐增关节活动度,后期加强肩关节全方位锻炼,且依不同年龄调整锻炼)
牵引复位固定
皮牵引:适用于儿童及年老体弱者的轻度移位骨折。通过在患肢皮肤上放置牵引带,利用weights进行牵引,使骨折端逐渐复位。一般牵引重量根据患者体重等因素确定,通常为1-3kg,牵引时间约2-3周,之后根据骨折愈合情况更换为超肩小夹板固定。其原理是利用牵引的力量对抗骨折端的肌肉拉力,使骨折端达到复位或接近复位的状态。对于儿童,由于其骨骼可塑性强,皮牵引相对较为安全,能有效避免过度牵引对儿童骨骼生长发育的影响;年老体弱者采用皮牵引可减少手术创伤风险。
骨牵引:对于移位较明显的骨折,可采用尺骨鹰嘴骨牵引。牵引重量一般为体重的1/20-1/15,牵引方向需根据骨折的具体移位情况调整。骨牵引能提供较大的牵引力,更有效地纠正骨折端的重叠、成角等移位。但在牵引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肢的血运、感觉和运动情况,防止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对于有严重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骨牵引时要注意牵引重量和牵引时间的控制,避免牵引过度导致骨折端分离等不良后果。
手法复位外固定
复位操作:患者取卧位,局部麻醉后,术者根据骨折的不同类型采用相应的手法进行复位。例如,对于外展型骨折,术者可采用两拇指按压骨折近端向内,其余四指重叠环抱骨折远端向外的手法;对于内收型骨折,则相反操作。手法复位需要术者具备丰富的经验,要准确判断骨折端的移位方向,并施加合适的力量进行复位,尽量达到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以利于骨折的良好愈合。在复位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加重周围软组织的损伤,对于合并有血管神经损伤的患者需谨慎操作。
外固定方式:复位成功后可采用超肩小夹板固定。小夹板由多块木板组成,通过扎带固定在患肢周围,利用夹板的弹性压力和固定垫的效应,维持骨折端的复位位置。固定时要注意松紧度适宜,过紧可能影响患肢血运,过松则起不到固定作用。一般固定时间为4-6周,在固定期间要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端的对位对线情况和愈合进展。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折愈合较快,固定时间可适当缩短;而对于老年患者,需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适当延长固定时间,并密切关注骨折愈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骨质疏松进一步加重等问题。
康复治疗配合
早期康复:在骨折固定后早期(1-2周内),应进行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收缩舒张练习。通过等长收缩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同时不影响骨折端的稳定。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可协助进行简单的肌肉收缩活动,要注意活动的强度和频率,避免引起患儿疼痛和不适;老年患者由于肌肉力量相对较弱,等长收缩锻炼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
中期康复:骨折固定2-3周后,可逐渐增加患肢的关节活动度锻炼。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外展、内收等活动,但要注意活动范围逐渐增加,避免暴力活动导致骨折端再移位。例如,可以让患者坐在椅子上,用健侧手辅助患肢进行肩关节的缓慢活动。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活动度锻炼的进度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可根据其恢复情况适当加快活动度锻炼的进程,而老年患者则要更加缓慢谨慎地增加活动范围,防止因活动不当导致骨折愈合延迟或再次损伤。
后期康复:骨折临床愈合后(一般为6-8周),要加强肩关节的功能锻炼,包括主动的肩关节全方位活动,如画圈运动、爬墙运动等,以恢复肩关节的正常功能。通过这些康复锻炼可以促进肩关节的活动范围恢复,提高患肢的功能。在康复锻炼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等调整康复锻炼的强度和方式。儿童患者在康复后期可适当增加一些趣味性的锻炼活动,提高其锻炼的积极性;老年患者则需要在家人的陪伴下进行康复锻炼,确保锻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