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出现腹水是怎么回事
肝硬化出现腹水与门静脉高压、低蛋白血症等有关,有相应症状体征,可通过超声、CT等检查诊断,治疗包括限制钠水摄入、利尿等,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如老年患者用利尿剂需谨慎等,女性患者要关注心理状态
一、肝硬化出现腹水的基本机制
肝硬化出现腹水主要与门静脉高压、低蛋白血症等因素相关。门静脉高压使得门静脉系统的毛细血管滤过压升高,组织液回吸收减少,同时促使腹腔内脏血管床静水压增高,组织液漏入腹腔形成腹水。而肝硬化时肝脏合成白蛋白的功能减退,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也会促使液体从血管内渗透到腹腔,这是腹水形成的重要原因。例如,有研究表明,肝硬化患者肝脏合成白蛋白的能力下降约50%-70%,使得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当血清白蛋白低于30g/L时,就容易出现腹水。
二、腹水的临床表现
1.症状方面
少量腹水时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腹水增多,患者会出现腹胀,尤其是进食后腹胀感明显加重。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腹部膨隆,外观上腹部像怀孕几个月的状态。如果腹水增长迅速,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这是因为大量腹水压迫胸腔,导致肺扩张受限。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表现可能略有差异。比如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腹水的耐受性相对较差,腹胀等症状可能更为明显;女性患者在腹水明显时,腹部外观改变可能会对其心理产生较大影响,容易出现焦虑等情绪问题。
2.体征方面
腹部叩诊有移动性浊音,这是腹水较多的典型体征。当患者仰卧时,叩诊腹部两侧呈浊音,中间呈鼓音;当患者侧卧时,下侧腹部浊音区扩大,上侧腹部转为鼓音。
触诊时腹部有柔韧感,这在一些合并腹膜炎的肝硬化腹水患者中较为常见。
三、腹水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诊断腹水的常用方法,可准确测量腹水的量,还能观察肝脏、门静脉等结构的情况。超声下可以看到腹腔内无回声区,根据无回声区的范围可以初步判断腹水的多少,一般来说,少量腹水表现为肝肾隐窝等部位的无回声,中量腹水时可见较多腹腔无回声区,大量腹水时整个腹腔布满无回声区。
CT检查:对于评估肝脏的形态、结构以及有无占位性病变等有重要价值,同时也能清晰显示腹水的分布情况,有助于与其他疾病引起的腹水进行鉴别诊断。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肝硬化腹水患者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异常,如合并感染时白细胞会升高。肝功能检查显示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倒置。腹水常规检查可以判断腹水是漏出液还是渗出液,肝硬化腹水一般为漏出液,外观清亮,细胞数较少,蛋白含量较低;如果腹水为渗出液,则需要考虑合并感染等情况。
四、腹水的治疗及相关注意事项
1.基础治疗
限制钠、水摄入:对于有腹水的肝硬化患者,应严格限制钠盐摄入,一般每日钠盐摄入量应限制在2-3g,同时控制水的摄入量,每日入水量约1000ml左右。这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都很重要,比如老年患者要注意在限制水钠摄入时保证基本的生理需求,避免因过度限制导致电解质紊乱等问题;女性患者在控制饮食时要兼顾营养均衡。
利尿治疗:常用的利尿剂有螺内酯和呋塞米等。通过利尿剂促进钠、水的排出,减少腹水。但在使用利尿剂过程中要注意监测电解质,防止出现低钾、低钠等电解质紊乱情况。
2.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肝硬化腹水患者由于器官功能衰退,对利尿剂的耐受性较差,在使用利尿剂时要从小剂量开始,密切观察尿量、电解质及肾功能变化。同时,要注意预防跌倒等意外情况,因为腹水导致患者行动不便,加上可能存在的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容易发生摔倒。
儿童患者:儿科肝硬化腹水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治疗上要更加谨慎。首先在限制钠水摄入时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精确计算,保证儿童的生长发育需求。在使用利尿剂时,要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药物,并且密切监测儿童的电解质、肾功能以及生长指标等。
女性患者:女性肝硬化腹水患者除了常规的治疗和监测外,要关注其心理状态。由于腹水导致腹部外观改变,可能会产生自卑、焦虑等情绪,家属和医护人员要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