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康复训练方法
术后康复分早期(1-2周)、中期(2-6周)、后期(6周以上)进行,早期含卧床体位与下肢肌肉收缩训练;中期有腰背肌锻炼与关节活动度训练;后期包括平衡与步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训练需循序渐进,依自身恢复调强度内容,出现不适及时停训,要长期坚持以改善腰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一、早期康复训练(术后1-2周)
1.卧床体位训练
术后患者需保持正确的卧床体位,一般建议仰卧位时在膝下垫薄枕,使髋关节微屈,这样可放松腰部肌肉,减轻椎间盘压力,利于康复。此体位对于各年龄段术后患者均适用,能有效缓解腰部不适,根据患者自身舒适度调整薄枕厚度,但要避免过度屈髋影响康复效果。
侧卧位时应保持脊柱呈一条直线,双膝关节微屈,可在两腿之间夹一个薄枕,防止脊柱扭曲,这种体位有助于维持脊柱的正常生理曲度,对于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史的患者尤为重要,能减少腰部肌肉的牵拉。
2.下肢肌肉收缩训练
术后1-2天即可开始进行下肢肌肉收缩训练,包括股四头肌收缩和踝关节泵运动。股四头肌收缩是患者尽量伸直膝关节,用力绷紧大腿前方肌肉,持续5-10秒后放松,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3-4组。踝关节泵运动则是患者尽量勾起脚尖,然后尽量向下绷脚,如此反复,每分钟10-15次,每次5-10分钟。对于年轻患者,可适当增加训练强度和次数;老年患者需根据自身耐受情况调整,以不引起腰部明显疼痛为度,通过下肢肌肉收缩训练可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
二、中期康复训练(术后2-6周)
1.腰背肌锻炼
五点支撑法:患者仰卧位,双膝屈曲,以足跟、双肘、头部当支点,抬起骨盆,尽量把腹部与膝关节抬平,坚持3-5秒后缓慢放下,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3-4组。该方法适合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不同年龄患者可根据自身体力调整每组次数,一般年轻患者可适当增加。
小飞燕动作:患者俯卧位,双臂放于身体两侧,双腿伸直,然后将头、上肢和下肢用力向上抬起,离开床面,形似飞燕,坚持3-5秒后放松,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3-4组。此动作能有效锻炼腰背肌力量,但对于有骨质疏松等病史的患者,需注意动作幅度,避免过度用力导致腰部损伤。
2.关节活动度训练
进行腰部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活动度训练。前屈时尽量使额头接近膝盖,后伸时尽量后仰,左右侧屈时尽量用手触摸同侧脚踝,左右旋转时尽量回头看对侧肩部,每个方向每次保持10-15秒,重复3-5次。不同年龄患者的活动度不同,年轻患者可逐渐增加活动幅度,老年患者则应缓慢进行,避免剧烈活动,通过关节活动度训练可恢复腰椎的正常活动功能,减少术后腰部僵硬等问题。
三、后期康复训练(术后6周以上)
1.平衡与步态训练
平衡训练可采用站位平衡训练,患者双脚与肩同宽站立,双手可扶住固定物体,保持身体平衡,从睁眼站立逐渐过渡到闭眼站立,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2-3次。对于有跌倒风险的老年患者,可增加辅助设备使用时间。步态训练则是进行行走训练,注意保持腰部挺直,步伐均匀,步幅适中,开始时可在平坦地面缓慢行走,逐渐增加行走距离和速度,每次行走10-15分钟,每天2-3次。年轻患者可适当加快行走速度和增加行走难度,如在不平坦地面行走,但要确保安全。
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进行上下楼梯训练,上楼梯时健侧腿先上,患侧腿随后,下楼梯时患侧腿先下,健侧腿随后,逐步增加上下楼梯的次数和速度。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可使用扶手辅助。还可进行弯腰拾物训练,患者双脚与肩同宽,慢慢下蹲,用双手拾起地面物品,再慢慢站起,注意保持腰部挺直,避免弯腰拾物时腰部用力过大。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可根据自身日常活动需求调整训练强度,如从事体力劳动的患者可适当增加相关训练强度以适应工作需求。
在整个康复训练过程中,患者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自身恢复情况调整训练强度和内容。若在训练过程中出现腰部疼痛加重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停止训练并咨询医生。同时,康复训练应长期坚持,才能取得良好的康复效果,改善腰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