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腕舟骨骨折
腕舟骨骨折是腕部近排腕骨的骨折,解剖特点致易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好发于跌倒手掌撑地时,青少年和青壮年风险高,临床表现有局部疼痛、肿胀、压痛及功能障碍,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保守和手术,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康复分阶段且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腕舟骨骨折是指发生在腕舟骨部位的骨折,腕舟骨是腕部近排腕骨中的一块小骨头,其形状特殊,骨折较为常见,多因跌倒时手掌撑地,暴力沿腕部传导至腕舟骨所致。
二、解剖特点与骨折好发机制
1.解剖特点:腕舟骨的血供较为特殊,大部分区域的血液供应来自周围的关节囊和韧带的小血管,近端部分的血供相对较少,这种血供特点使得腕舟骨骨折后容易发生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2.好发机制:日常生活中,当人体处于跌倒等意外情况时,手部往往会下意识地撑地,此时外力作用于手掌,通过腕骨传导,容易导致腕舟骨发生骨折,尤其是青少年和青壮年在进行剧烈运动或从事重体力劳动时,发生腕舟骨骨折的风险相对较高。不同性别在发生腕舟骨骨折的概率上并无显著的本质差异,但男性由于从事体力劳动等情况相对较多,可能在整体发生率上略高于女性,但这并非绝对。
三、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受伤部位腕部会出现疼痛,尤其是在腕关节活动时疼痛加剧,比如腕关节屈伸、桡偏等动作都会使疼痛明显。同时,受伤处会有肿胀,随着时间推移,肿胀可能会逐渐加重。还可能出现局部压痛,在腕舟骨所在的相应部位按压会有明显的疼痛点。
2.功能障碍:腕关节的活动会受到限制,患者难以正常完成腕关节的各种活动,如无法自如地进行手腕的弯曲、伸展、旋转等动作,这是因为骨折后腕关节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受到破坏,导致活动受限。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者的腕部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包括按压腕舟骨部位来判断是否有压痛,检查腕关节的活动范围等,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腕舟骨骨折的可能性。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通常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多数情况下可以初步发现腕舟骨骨折,但对于一些不明显的骨折,尤其是早期骨折线不清晰的情况,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
CT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腕舟骨的细微结构,对于X线检查未能明确诊断但又高度怀疑腕舟骨骨折的患者,CT检查可以提高骨折的检出率,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骨折的部位、类型等情况。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在骨折早期,当X线和CT还未发现明显骨折线时,MRI可以更早地发现骨髓水肿等异常情况,从而有助于早期诊断腕舟骨骨折。
五、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对于一些无明显移位的腕舟骨骨折,可以采用保守治疗方法,如通过石膏或支具固定腕关节,使骨折部位保持相对稳定,促进骨折愈合。固定时间一般较长,通常需要数周甚至数月,在固定期间需要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观察骨折的愈合情况。
2.手术治疗:如果骨折有明显移位或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等情况,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切开复位,然后用克氏针等内固定物来固定骨折部位,以恢复腕舟骨的正常解剖结构,促进骨折愈合。
六、预后及康复
1.预后:腕舟骨骨折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骨折的部位、类型、治疗是否及时有效等。如果骨折能够顺利愈合,患者的腕关节功能可以得到较好的恢复;但如果出现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等情况,可能会导致腕关节慢性疼痛、活动受限等问题,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康复:在骨折愈合的不同阶段需要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在骨折固定初期,可以进行手指的屈伸等简单的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随着骨折逐渐愈合,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步进行腕关节的活动度训练等康复锻炼,帮助恢复腕关节的正常功能,但康复训练需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移位等不良情况发生。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康复过程中更要注意把握康复训练的强度和进度,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以确保在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的同时,不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对于老年患者,考虑到其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康复训练可能需要更加温和且注重个体化,同时要密切关注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预防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