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干骨折术后功能锻炼
这是一份下肢骨折术后不同阶段的康复训练方案及特殊人群提示,早期(术后12周)进行肌肉等长收缩和关节被动活动训练,针对不同人群有强度调整;中期(术后26周)增加肌肉力量和膝关节屈伸训练,不同患者有相应注意事项;后期(术后6周3个月)开展负重和平衡协调训练,特定人群需谨慎;特殊人群方面,儿童防骨骺损伤,老人遵循循序渐进并补钙,孕妇保护腹部,慢性病患者控制病情。
一、早期阶段(术后12周)
1.肌肉等长收缩训练:此阶段骨折部位尚不稳定,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可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患者应主动收缩股四头肌、腘绳肌等,每次收缩保持510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每天34组,每组1015次。对于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差或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患者,训练强度可适当降低,避免过度疲劳加重身体负担。同时,女性患者可能因生理特点(如肌肉力量相对较弱)在训练时可适当延长每组训练的间隔时间。
2.关节活动度训练:在不影响骨折固定的前提下,进行踝关节和膝关节的被动活动。护理人员或家属协助患者缓慢屈伸踝关节和膝关节,每个关节活动510次,每天34组。对于儿童患者,动作要轻柔,避免因用力不当造成二次损伤。对于有神经损伤病史的患者,要密切观察关节活动时的感觉和反应,若出现疼痛或异常感觉应及时停止并告知医生。
二、中期阶段(术后26周)
1.增加肌肉力量训练:随着骨折部位初步愈合,可逐渐增加肌肉力量训练。患者可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直腿抬高训练,将腿伸直缓慢抬起,与床面成30°45°角,保持510秒后放下,每天34组,每组1015次。对于运动员等对下肢肌肉力量要求较高的患者,可适当增加训练的组数和次数,但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损伤。对于肥胖患者,由于体重较大,在训练时要注意控制动作的稳定性,防止摔倒。
2.膝关节屈伸训练:患者可借助CPM(持续被动运动)机进行膝关节的屈伸训练,起始角度可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设定,一般从0°30°开始,每天增加5°10°,逐渐增加到90°。也可进行主动的膝关节屈伸练习,坐在床边,主动屈伸膝关节,每天34组,每组1015次。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关节灵活性较差,训练时要注意动作缓慢,避免引起关节疼痛。对于有膝关节疾病病史的患者,训练前应咨询医生的意见,调整训练方案。
三、后期阶段(术后6周3个月)
1.负重训练:当X线显示骨折有明显愈合迹象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部分负重训练。患者可使用拐杖或助行器,逐渐增加患肢的负重,从最初的1/4体重开始,每周增加1/4体重,直至完全负重。对于青少年患者,骨骼仍在生长发育阶段,负重训练要谨慎进行,避免影响骨骼发育。对于有骨质疏松病史的患者,在负重训练前应先进行骨密度检查,评估骨骼的强度,必要时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
2.平衡和协调训练:进行平衡板训练、单腿站立训练等,以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患者可站在平衡板上,保持身体平衡,每次训练35分钟,每天34组。单腿站立训练时,先从扶着物体进行单腿站立开始,逐渐过渡到独立单腿站立,每次站立时间从10秒开始,逐渐延长。对于患有眩晕症或视力障碍的患者,在进行平衡和协调训练时要有专人陪同,确保安全。
四、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骨骼生长旺盛,骨折愈合较快,但在功能锻炼时要注意避免过度用力,防止损伤骨骺。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反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同时,要引导儿童积极配合训练,可采用游戏等方式增加训练的趣味性。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骨折愈合时间相对较长,且可能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在功能锻炼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要注意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促进骨骼愈合。
3.孕妇:孕妇由于身体生理变化,在进行功能锻炼时要特别注意保护腹部,避免压迫胎儿。训练强度和方式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确保母婴安全。
4.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控制血糖,避免因血糖过高影响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心血管疾病患者在训练时要密切监测心率和血压,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心血管意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