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碎性骨折出现肿胀原因
粉碎性骨折后肿胀的发生涉及多种机制,包括局部血管损伤与出血致血液积聚和炎症反应加重肿胀,组织损伤引发炎症细胞浸润及细胞外基质变化导致组织水肿,骨折部位压迫静脉及淋巴回流受阻造成静脉和淋巴回流障碍进而加重肿胀,机体应激反应引起神经-体液调节失衡及水钠代谢变化参与肿胀形成,不同人群如青壮年、儿童、老年、肥胖者、有基础心血管疾病者等在肿胀发生和发展上各有特点。
一、局部血管损伤与出血
1.损伤机制:粉碎性骨折时,骨折断端常刺破周围血管,导致局部血管破裂出血。例如长骨粉碎性骨折,骨折端易损伤滋养动脉等,引起血管连续性破坏,血液在局部组织间隙积聚,从而引发肿胀。这种情况在青壮年因外伤导致粉碎性骨折时较为常见,由于其活动量大,外伤暴力作用强,血管损伤风险相对更高。
2.病理过程:血管损伤后,血液溢出血管外,形成局部血肿,同时炎症反应启动,血管通透性增加,更多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进一步加重肿胀。在儿童粉碎性骨折中,因儿童血管相对脆弱,同样的外伤可能导致更明显的血管损伤和渗出,肿胀可能更为显著,但儿童自身修复能力相对较强,后续肿胀消退可能相对较快,但仍需密切关注。
二、组织损伤引发炎症反应
1.炎症细胞浸润:骨折断端及周围软组织损伤后,局部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如组胺、前列腺素等,吸引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聚集。这些炎症细胞在损伤部位发挥清除坏死组织等作用,但同时也会释放多种酶类和细胞因子,导致组织水肿。对于老年患者,其机体的炎症反应调节能力下降,炎症持续时间可能更长,肿胀消退相对缓慢。老年患者本身多存在血管弹性减退等基础情况,在粉碎性骨折后,炎症引发的肿胀可能更难控制。
2.细胞外基质变化:组织损伤后,成纤维细胞等合成和分泌的细胞外基质成分改变,水分含量增加。例如,透明质酸等成分增加,使其吸水性增强,导致组织间隙水分潴留,引起肿胀。不同性别在这一过程中可能无明显差异,但女性在更年期后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对炎症反应及组织修复有一定影响,进而间接影响肿胀程度及消退时间。
三、静脉回流障碍
1.骨折部位对静脉的压迫:粉碎性骨折时,骨折断端移位可能压迫周围静脉,影响静脉血液回流。比如下肢粉碎性骨折,骨折端错位可能压迫下肢静脉,导致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静脉系统,引起远端组织静脉压升高,液体渗出增加,造成肿胀。长期卧床的患者发生粉碎性骨折后,本身静脉回流就相对缓慢,加上骨折导致的静脉压迫,肿胀更容易加重,且恢复时间可能延长。卧床患者由于活动减少,静脉泵血功能减弱,再加上骨折压迫静脉,双重因素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肿胀持续时间长。
2.淋巴回流受阻:骨折周围的淋巴管也可能因骨折损伤或肿胀压迫而发生回流受阻。淋巴系统是组织液回流的重要途径,淋巴管受阻后,组织液积聚,进一步加重肿胀。对于有肥胖等生活方式因素的患者,本身淋巴循环可能相对不太通畅,在粉碎性骨折后,淋巴回流受阻导致的肿胀问题可能更为突出,需要更关注淋巴系统的情况来综合处理肿胀问题。肥胖患者淋巴组织周围脂肪组织较多,可能对淋巴管造成一定压迫,影响其正常回流功能。
四、机体的应激反应
1.神经-体液调节失衡:粉碎性骨折作为强烈的应激源,会引起机体神经-体液调节系统的变化。例如,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导致小血管收缩,但随后可能出现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参与肿胀的形成。对于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这种神经-体液调节失衡可能更为明显,因为其本身心血管系统的调节能力已受限,在骨折应激下,更易出现血管功能紊乱,加重肿胀。基础心血管疾病患者本身血管调节功能较差,应激状态下神经-体液调节失衡对血管的影响更大,导致肿胀相关的血管变化更显著。
2.水钠代谢变化:应激状态下,机体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分泌增加,导致水钠潴留,引起全身或局部组织水肿。在老年患者中,肾脏功能相对减退,水钠代谢调节能力下降,所以在粉碎性骨折后,更易出现水钠潴留相关的肿胀加重情况。老年患者肾脏浓缩稀释功能、排钠功能等都有所降低,应激状态下水钠代谢变化更易导致肿胀程度加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