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骨骨折怎么恢复锻炼
距骨骨折康复锻炼分早期(1-2周)、中期(3-6周)、后期(6周以上)。早期进行肌肉等长收缩和踝泵运动;中期开展关节活动度和直腿抬高锻炼;后期先负重锻炼再进行平衡及步态训练,不同人群锻炼需考虑自身特点。
一、早期康复锻炼(骨折后1-2周)
1.肌肉等长收缩
对于距骨骨折患者,在骨折早期,由于局部制动,可进行下肢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例如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患者平卧,膝关节伸直,将大腿肌肉用力绷紧,坚持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可进行3-4组。这样的锻炼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因为骨折后长期不活动会导致肌肉废用性萎缩,而等长收缩能在不影响骨折部位的情况下维持肌肉力量。对于儿童患者,因其肌肉力量相对较弱,可适当减少每次收缩的时间和重复次数,但也要保证一定的锻炼频率,以维持肌肉的基本功能;对于老年患者,需根据其身体耐受程度调整,避免过度疲劳,因为老年患者肌肉萎缩相对更快,且身体恢复能力较弱。
2.踝泵运动
患者平卧或坐姿,下肢伸直,缓慢用力勾脚,尽力使脚尖朝向自己,然后缓慢用力绷脚,尽力使脚尖远离自己,一组10-15次,每天3-4组。踝泵运动可以促进踝关节周围血液及淋巴回流,减轻肿胀,同时也能防止踝关节僵硬。在进行踝泵运动时,要注意动作的缓慢和匀速,避免因动作过快而引起骨折部位的疼痛或移位。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由于这类患者血液循环相对较差,更应重视踝泵运动,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降低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对于肥胖患者,由于体重较大,下肢血液循环负担重,通过踝泵运动可以更好地改善下肢循环状况。
二、中期康复锻炼(骨折后3-6周)
1.关节活动度锻炼
在骨折部位相对稳定后,可开始进行踝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度锻炼。患者可坐在床边,将患侧小腿自然下垂,用健侧手辅助患侧踝关节进行屈伸运动,逐渐增加活动范围,每次活动10-15分钟,每天2-3次。此阶段锻炼可逐渐恢复踝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防止关节粘连。对于年轻、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可适当加大活动幅度,但要以不引起骨折部位明显疼痛为度;对于有骨质疏松病史的患者,由于骨质相对疏松,在进行关节活动度锻炼时要更加轻柔,避免因过度活动导致骨折部位再次损伤。
2.直腿抬高锻炼
患者平卧,患侧下肢伸直,缓慢抬高,使下肢与床面成30°-45°角,坚持5-10秒后缓慢放下,一组10-15次,每天3-4组。直腿抬高锻炼可以增强股四头肌力量,为后期负重行走提供力量支持。对于女性患者,由于骨盆结构等因素,可能在力量恢复上相对男性稍慢,需要坚持锻炼;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通过直腿抬高锻炼还可以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因为长期卧床容易导致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不畅,直腿抬高有助于促进血液回流。
三、后期康复锻炼(骨折后6周以上)
1.负重锻炼
当骨折愈合达到一定程度后,可逐渐开始负重锻炼。首先可在平行杠内进行部分负重行走,患者双手握住平行杠,缓慢将体重转移到患侧下肢,逐渐增加负重的重量和时间。随着骨折愈合情况的进一步好转,可过渡到扶拐部分负重行走,然后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行走。在负重锻炼过程中,要定期进行X线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对于老年患者,由于骨折愈合相对较慢,负重锻炼的进程要更加缓慢,根据X线显示的骨折愈合情况逐步调整负重程度;对于有吸烟史的患者,吸烟会影响骨折愈合,所以在康复锻炼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戒烟,以促进骨折更好地愈合,保证负重锻炼的顺利进行。
2.平衡及步态训练
当患者能够完全负重行走后,可进行平衡及步态训练。可在平地进行步行训练,注意保持身体平衡,步伐均匀。也可进行单腿站立平衡训练,患者站立在平稳地面,尽量保持单腿站立的时间逐渐延长,从10秒开始,逐渐增加到30秒以上。平衡及步态训练有助于恢复下肢的正常运动功能,使患者能够恢复正常的日常生活活动。对于儿童患者,在进行平衡及步态训练时,要在家长或康复治疗师的密切监护下进行,防止摔倒等意外发生;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在进行平衡训练时要注意避免因头晕等情况导致摔倒,训练前要做好血压的监测和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