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化脓性关节炎
化脓性关节炎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致关节内炎症,多见于儿童,好发大关节。感染途径有血行传播、直接蔓延、医源性感染,常见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理分早期(浆液性渗出,及时治可恢复)、中期(渗出转脓性,软骨受破坏)、晚期(软骨广泛破坏,致关节强直畸形)。临床表现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及局部关节疼痛、肿胀、功能障碍。诊断靠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等)和影像学检查(X线、CT、MRI)。治疗包括抗感染、关节腔穿刺引流、制动、支持治疗。预后与是否早期诊治相关,早期治预后好,否则可致严重后遗症。
一、定义
化脓性关节炎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关节内炎症,多见于儿童,好发于髋关节和膝关节等大关节。
二、病因
1.感染途径
血行传播:身体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病灶中的细菌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关节腔,例如肺炎、疖肿等感染后,细菌可随血流进入关节。儿童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血行传播是儿童化脓性关节炎较常见的感染途径。
直接蔓延:邻近关节的化脓性病灶直接蔓延至关节腔,如股骨头骨髓炎可蔓延至髋关节。
医源性感染:关节手术、关节穿刺等操作时消毒不严格,导致细菌进入关节引起感染。
2.常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其次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不同年龄段、不同感染途径的致病菌可能有所差异,例如新生儿化脓性关节炎常见致病菌为B族链球菌等。
三、病理过程
1.早期:关节滑膜充血、水肿,有白细胞浸润,关节液增多,为浆液性渗出。此阶段若能及时有效的治疗,炎症可消退,关节功能多可恢复正常。
2.中期:随着病情进展,渗出液转为脓性,关节软骨开始受到细菌毒素的破坏,同时脓性渗出物中的酶等物质也会侵蚀软骨。
3.晚期:关节软骨被广泛破坏,关节面相互粘连,导致关节纤维性或骨性强直,严重影响关节功能,可出现关节畸形、活动受限等后遗症。
四、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患者常出现高热、寒战、乏力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精神萎靡等。体温可迅速升高至39℃以上,新生儿化脓性关节炎全身症状可能不典型,仅表现为拒动、发热或体温不升等。
2.局部症状
关节疼痛:病变关节剧烈疼痛,患儿常拒绝活动患肢,如髋关节化脓性关节炎患儿会表现为下肢不敢活动、拒动。
关节肿胀: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皮肤温度升高,膝关节化脓性关节炎时可看到膝关节明显肿胀。
关节功能障碍:由于疼痛和肿胀,关节活动受限,如不能屈伸等。
五、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提示存在感染。
血沉:血沉加快,反映体内炎症反应活跃。
C-反应蛋白(CRP):CRP明显升高,也是炎症的敏感指标。
关节液检查:关节穿刺抽取关节液进行检查,早期关节液为浆液性,后期为脓性。镜下可见大量白细胞、脓细胞,细菌培养可明确致病菌。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X线可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关节间隙增宽(早期)、关节间隙变窄、骨质破坏等表现。
CT检查:对于髋关节等深部关节,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关节内情况,如有无骨质破坏、积液等。
MRI检查:早期就能发现关节滑膜增厚、关节腔积液等情况,对早期诊断和评估病情有重要价值。
六、治疗原则
1.抗感染治疗:根据关节液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早期、足量、足疗程应用抗生素。
2.关节腔穿刺引流:及时穿刺抽取关节液,可减轻关节内压力,减少炎症物质对关节软骨的破坏,同时向关节腔注入抗生素,提高局部药物浓度。
3.制动:使用石膏或支具固定关节,减少关节活动,减轻疼痛,防止关节畸形。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固定的舒适度和稳定性,避免影响肢体血液循环和生长发育。
4.支持治疗:给予患者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提高患者机体抵抗力。
七、预后
早期诊断、及时有效的治疗,多数患者可获得较好预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若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可导致关节畸形、功能障碍等严重后遗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儿童患者,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和运动功能。因此,对于化脓性关节炎要强调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