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病毒性角膜炎
病毒性角膜炎是常见致盲性眼病,由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等感染引起。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分树枝状、地图状、盘状等类型,带状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发病前有前驱症状,诊断靠病史采集和眼部检查,治疗分抗病毒、免疫调节等,预后与病情等有关,可通过增强抵抗力、避免诱因、注意眼部卫生预防。
一、病毒性角膜炎的定义
病毒性角膜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角膜炎症,是临床上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引起角膜感染的病毒主要有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等,其中以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最为常见且易复发。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单纯疱疹病毒(HSV)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主要引起头面部感染,HSV-Ⅰ感染后可潜伏在三叉神经节内,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如发热、感冒、过度劳累、月经、局部使用皮质类固醇及免疫抑制剂等情况,潜伏的病毒可被激活,沿神经轴突迁移至角膜而发病。
(二)带状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该病毒初次感染人体时引起水痘,痊愈后病毒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三叉神经节内,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病毒被激活,沿感觉神经纤维下行至所支配的区域,引起带状疱疹,若侵犯角膜则导致带状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三、临床表现
(一)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1.树枝状角膜炎:初起时角膜上皮出现针尖大小的灰白色小泡,排列成串,破溃后融合成树枝状的浅溃疡,荧光素染色阳性,患者可出现畏光、流泪、眼痛、视力下降等症状。
2.地图状角膜炎:树枝状角膜炎进一步发展,溃疡扩大加深,边缘不整齐,呈地图状,病情相对较重,刺激症状更明显。
3.盘状角膜炎:多由病毒抗原引起的免疫反应所致,表现为角膜中央基质盘状水肿,角膜上皮一般完整,患者可有视力下降、眼痛较轻等表现。
(二)带状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发病前常有前驱症状,如发热、全身不适、沿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的皮肤疼痛等,随后出现疱疹,累及角膜时,可出现角膜知觉减退、角膜上皮混浊、树枝状或地图状溃疡等,病情恢复后角膜可遗留瘢痕,影响视力。
四、诊断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过程、既往是否有发热、感冒等诱发因素、是否有疱疹病史等。
(二)眼部检查
1.裂隙灯检查:可观察角膜病变的形态、部位、深度等,如树枝状、地图状溃疡,角膜基质盘状水肿等表现。
2.病毒学检查:可取角膜刮片行病毒抗原检测、PCR检测病毒核酸等,有助于明确病毒类型。
3.血清学检查:检测血清中病毒特异性抗体,如单纯疱疹病毒抗体、带状疱疹病毒抗体等,对诊断有一定辅助意义。
五、治疗原则
(一)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1.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有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可局部应用眼药水或眼用凝胶,对于病情较重者可全身应用抗病毒药物。
2.免疫调节治疗:对于反复发作或免疫反应较强的患者,可使用干扰素等免疫调节剂,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3.对症治疗:如使用人工泪液缓解眼干等不适症状,对于角膜溃疡较深者,可使用促进角膜修复的药物。
(二)带状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1.抗病毒治疗:早期使用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可减轻病毒对角膜的损害。
2.神经营养治疗:可使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药物营养神经,促进角膜感觉的恢复。
3.对症治疗:如使用止痛药缓解眼部疼痛,使用抗炎药物减轻炎症反应等。
六、预后及预防
(一)预后
病毒性角膜炎的预后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规范等有关。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容易复发,多次复发后可导致角膜瘢痕形成、角膜新生血管长入等,严重影响视力;带状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经过积极治疗后,多数患者预后较好,但也可能遗留角膜瘢痕等并发症。
(二)预防
1.增强机体抵抗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等,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减少病毒感染的机会。
2.避免诱因:对于有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病史的患者,应避免发热、感冒、过度劳累、局部使用皮质类固醇等诱发因素;对于带状疱疹患者,应积极治疗,预防病毒侵犯角膜。
3.注意眼部卫生:避免用手揉眼,防止眼部感染,尤其是在流感等病毒流行季节,更要注意眼部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