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是由假丝酵母菌引起的常见外阴阴道炎症,多见于育龄期女性,病原体主要为白假丝酵母菌,在全身及阴道局部免疫能力下降时大量繁殖引发炎症。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为外阴瘙痒、灼痛等,分泌物呈凝乳状或豆腐渣样。诊断需在阴道分泌物中找到假丝酵母菌的芽生孢子或假菌丝。治疗要消除诱因,采用局部或全身用药。特殊人群如孕妇、绝经后女性、青春期女性、有免疫系统疾病或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治疗时各有注意事项。
一、定义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是由假丝酵母菌引起的常见外阴阴道炎症,曾被称为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它是一种在女性群体中较为多发的妇科疾病,不同年龄段女性都可能患病,尤其是育龄期女性更为常见。
二、病原体
病原体主要为白假丝酵母菌,它适宜在酸性环境中生长,在10%20%非孕妇女及30%孕妇阴道中可能有此菌寄生,但菌量极少,呈酵母相,并不引起症状。只有在全身及阴道局部免疫能力下降,尤其是局部细胞免疫力下降时,假丝酵母菌才会大量繁殖并转变为菌丝相,从而引发炎症反应。
三、发病相关因素
1.年龄因素:青春期前女性因雌激素水平低,阴道上皮薄,糖原少,pH值偏高,不利于假丝酵母菌生长,发病率相对较低;育龄期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变化、性生活活跃等因素,发病风险增加;绝经后女性因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黏膜变薄,局部抵抗力下降,也易患此病。
2.生活方式:长期使用抗生素会抑制阴道内乳酸杆菌生长,破坏阴道微生态环境,有利于假丝酵母菌繁殖;经常穿紧身化纤内裤,会使外阴局部温度与湿度增加,为假丝酵母菌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过度清洁阴道,频繁使用阴道洗液,会破坏阴道的自然防御功能,增加感染几率。
3.病史因素:患有糖尿病的女性,阴道内糖原增加、酸度增高,适合假丝酵母菌生长;怀孕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阴道组织内糖原增加,酸度增高,有利于假丝酵母菌生长,同时孕期机体免疫力下降,也增加了患病风险;接受大量雌激素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也容易发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四、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外阴瘙痒、灼痛、性交痛以及尿痛,部分患者阴道分泌物增多。外阴瘙痒症状明显,持续时间长,严重者坐立不安,夜晚更加明显。阴道分泌物的特征为白色稠厚,呈凝乳状或豆腐渣样。妇科检查可见外阴红斑、水肿,常伴有抓痕,严重者可见皮肤皲裂、表皮脱落;阴道黏膜红肿,小阴唇内侧及阴道黏膜附有白色块状物,擦除后露出红肿黏膜面,急性期还可能见到糜烂及浅表溃疡。
五、诊断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一般可以做出初步诊断,但确诊需要在阴道分泌物中找到假丝酵母菌的芽生孢子或假菌丝。常用的检查方法有湿片法,取少许阴道分泌物,放在盛有10%氢氧化钾溶液的玻片上,在显微镜下寻找芽生孢子和假菌丝;对于有症状但多次湿片法检查为阴性的患者,可采用培养法。
六、治疗
1.消除诱因:若有糖尿病应积极治疗,及时停用广谱抗生素、雌激素等药物,勤换内裤,用过的内裤、盆及毛巾均应用开水烫洗。
2.药物治疗:分为局部用药和全身用药。局部用药可选用咪康唑栓、克霉唑栓等;全身用药可选用氟康唑等。
七、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孕妇:孕期患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为避免感染新生儿,应以局部治疗为主,禁用口服唑类药物。治疗时动作要轻柔,避免刺激子宫引起宫缩。孕妇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干燥,穿棉质宽松内裤。
2.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女性因雌激素水平低,阴道黏膜薄,在治疗时要注意避免药物对阴道黏膜的刺激。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雌激素,增强阴道局部抵抗力。同时要注意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病情变化。
3.青春期女性:青春期女性由于生殖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患病后要及时告知家长,到正规医院就诊。治疗时要遵循医生的建议,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洗液,选择合适的卫生用品。
4.有免疫系统疾病或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这类患者由于免疫力低下,病情容易反复,治疗时间可能较长。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医嘱用药,同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要加强营养,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