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腓骨骨折术后应该做怎样的功能恢复训练
骨折术后功能恢复训练分早期(术后1-2周)、中期(术后2-6周)、后期(术后6周以上)。早期有肌肉等长收缩和足踝部活动训练;中期包括骨折部位邻近和远侧关节主动活动加强;后期有渐进性负重和平衡与步态训练,不同阶段针对不同情况进行相应训练以促进恢复。
一、早期功能恢复训练(术后1-2周)
1.肌肉等长收缩训练
原理:通过肌肉的短暂收缩与放松,不引起骨折端的微动,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例如,患者可进行胫前肌、腓肠肌等长收缩,每次收缩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可进行3-4组。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要注意训练强度适中,以不引起患儿明显疼痛和疲劳为宜;成年患者则可根据自身耐受情况适当调整次数和组数。
针对因素:此阶段主要考虑骨折术后早期,肌肉因固定等因素易出现废用性萎缩,通过等长收缩训练可最大程度维持肌肉力量。
2.足踝部活动训练
原理:活动足踝部可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也有助于维持足踝部关节的活动度。患者可进行足趾的屈伸活动,每次每个足趾屈伸10-15次,每天3-4组;还可进行踝关节的背伸和跖屈活动,背伸时尽量将足向上勾,跖屈时尽量将足向下伸,每次活动幅度以不引起骨折部位明显疼痛为度,重复10-15次,每天3-4组。对于老年患者,因血液循环相对较慢,更要注重足踝部活动训练来促进回流;年轻患者可适当增加活动幅度,但同样要以骨折部位稳定为前提。
二、中期功能恢复训练(术后2-6周)
1.骨折部位邻近关节的主动活动
原理:在骨折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开始逐步增加邻近关节的活动范围,进一步防止关节僵硬等并发症。例如,膝关节的屈伸活动,患者可在床上进行膝关节屈曲练习,逐渐增加屈曲角度,从30°左右开始,每天增加5°-10°,直到达到90°左右;伸展时尽量将腿伸直。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影响伤口愈合和恢复,在进行关节活动时要更加注意活动幅度和力度,避免因活动不当导致骨折部位移位或伤口损伤;女性患者在训练时要考虑到自身身体柔韧性等特点,可适当调整训练节奏。
具体操作:膝关节屈伸活动可借助自身力量缓慢进行,每次活动持续10-15秒,重复10-15次,每天3-4组。
2.骨折部位远侧关节的主动活动加强
原理:进一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同时强化远侧关节的功能。比如足踝部的活动可更加主动且幅度稍增大,足趾可进行更频繁的屈伸,踝关节背伸和跖屈幅度可适当增加,但仍要以不引起骨折部位疼痛为限。对于长期久坐生活方式的患者,通过加强远侧关节活动有助于改善下肢血液循环,缓解久坐带来的下肢不适;男性患者在训练时可根据自身力量优势适当加大活动力度,但也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三、后期功能恢复训练(术后6周以上)
1.渐进性负重训练
原理: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步增加骨折部位的负重,使骨骼适应力学刺激,促进骨折进一步愈合和肢体功能恢复。一般先从部分负重开始,可使用助行器等辅助工具,逐渐增加负重重量。例如,术后6-8周可开始在助行器辅助下部分负重,每次负重重量为体重的20%-30%,每次行走距离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而定,每天可进行2-3次;术后8-12周可逐渐增加到部分负重50%-70%左右。对于老年患者,因骨质情况相对较差,渐进性负重训练要更加谨慎,每次负重增加幅度要小,且密切观察骨折部位情况;年轻且骨折愈合良好的患者可适当加快进度,但也需遵循医疗人员的指导。
2.平衡与步态训练
原理:经过前面阶段的训练,骨折部位相对稳定后,进行平衡和步态训练可恢复正常的行走功能。平衡训练可在平地或平衡垫上进行,患者双脚分开与肩同宽,保持身体平衡,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2-3次;步态训练则是在平坦道路上进行,模仿正常行走步态,注意步伐的节奏和稳定性,每次训练可从5-10分钟开始,逐渐增加到30分钟左右。对于有肥胖病史的患者,由于体重较大可能影响平衡和步态恢复,在训练时要更加注重循序渐进,且可适当借助辅助设备增加稳定性;女性患者在平衡和步态训练时要注意身体姿态的调整,以达到更好的功能恢复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