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骨折怎么办
胫骨骨折需从诊断、治疗、康复锻炼及并发症预防等方面综合应对。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及X线、CT等影像学检查;治疗分保守(无明显移位时石膏等固定)和手术(明显移位等情况用钢板螺钉或髓内钉固定);康复锻炼早期进行肌肉等长收缩,中期增加关节活动度和力量锻炼,后期进行全面功能锻炼;并发症有延迟愈合、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分别通过准确复位固定、彻底清创无菌操作、早期功能锻炼等预防。
一、胫骨骨折的诊断
1.临床表现:受伤部位疼痛、肿胀、畸形,可出现异常活动(反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患者往往不能站立行走。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青枝骨折可能畸形不明显但局部压痛明显;老年人可能因骨质疏松,骨折后症状相对隐匿但仍有疼痛、活动受限等表现。
2.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是首选,可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如横形骨折、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等)及移位情况;对于复杂骨折或X线不易明确的情况,可进一步行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线、骨折碎片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
二、胫骨骨折的治疗
1.保守治疗
适应证:对于无明显移位的胫骨骨折,如儿童的青枝骨折、一些稳定性骨折等可考虑保守治疗。
方法:主要是通过石膏或支具固定,固定时间一般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而定,通常需要4-8周左右。固定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肢的血运、感觉和活动情况,定期复查X线,了解骨折愈合进度。不同年龄患者固定时需注意调整合适的松紧度,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固定过紧可能影响血液循环,固定过松则达不到固定效果。
2.手术治疗
适应证:对于有明显移位的胫骨骨折、开放性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的骨折等多需手术治疗。
方法:常用的手术方式有钢板螺钉内固定、髓内钉内固定等。钢板螺钉内固定适用于一些复杂骨折或多段骨折等情况;髓内钉内固定具有创伤相对较小、对骨折端血运影响小等优点,尤其适用于一些简单的长骨骨折。手术治疗后同样需要密切观察伤口情况,预防感染等并发症,根据骨折愈合情况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
三、胫骨骨折后的康复锻炼
1.早期康复(术后1-2周)
主要进行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即肌肉在不产生关节活动的情况下进行收缩和舒张练习,如股四头肌、腓肠肌的等长收缩,每次收缩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3-4组。这样可以促进患肢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同时有利于骨折端的稳定。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锻炼的强度和方式,避免因不配合或过度锻炼导致损伤;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锻炼时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2.中期康复(术后2-8周)
可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锻炼,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膝关节、踝关节的屈伸活动,但要注意活动范围逐渐增加,避免暴力活动。同时继续加强肌肉力量锻炼,可进行一些助力下的关节活动以及小重量的抗阻练习等。不同年龄患者康复锻炼的进度可能不同,儿童恢复相对较快,但也要遵循个体化原则;老年人则需根据自身恢复情况适当调整锻炼计划。
3.后期康复(骨折愈合后)
进行全面的功能锻炼,包括行走训练等。可先在扶持下进行行走,逐渐增加行走的距离和速度。同时进行平衡、协调能力的训练,以恢复患肢的正常功能。在整个康复过程中,要定期复查,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调整康复锻炼方案。
四、胫骨骨折的并发症及预防
1.常见并发症
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多与骨折损伤严重程度、血液供应情况、治疗方法等有关。如胫骨中下段骨折,由于该部位血液供应相对较差,容易出现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感染:开放性骨折容易发生感染,手术治疗后也有感染的风险。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骨折后患肢活动减少,血液回流不畅,容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预防措施
对于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在治疗过程中要准确复位、牢固固定,促进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恢复,如手术时尽量减少对骨折端血运的破坏。
开放性骨折要彻底清创,手术中严格无菌操作,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鼓励患者早期进行患肢功能锻炼,促进血液回流,必要时可使用抗凝药物预防(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尤其要考虑不同年龄患者的特殊情况,如儿童一般不首选抗凝药物预防,而是以康复锻炼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