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什么病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慢性进行性自身免疫性肝病,累及肝内小胆管致胆管破坏、胆汁淤积等,发病与自身免疫、遗传、环境因素相关,早期有乏力、瘙痒等非特异症状,进展期有黄疸、肝脾肿大、门静脉高压表现,诊断靠实验室、影像学检查及肝活检,治疗针对病情,特殊人群有不同考虑
一、发病机制
1.自身免疫因素: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自身肝内小胆管上皮细胞识别为外来抗原,从而产生自身抗体攻击胆管,如抗线粒体抗体(AMA)是其标志性自身抗体,约90%以上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可检测到AMA,其中以M2亚型最为常见。自身免疫反应持续损伤胆管,导致胆汁引流受阻。
2.遗传因素:研究发现,遗传易感性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某些基因多态性与该病的易感性相关,比如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区域的基因变异可能增加个体患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风险,但具体的遗传模式和相关基因的作用机制仍在进一步研究中。
3.环境因素:虽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但有研究提示环境中的某些因素可能诱发自身免疫反应的启动。例如,某些化学物质、感染因素等可能作为触发因素,在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中引发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二、临床表现
1.早期症状:早期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仅表现为乏力、瘙痒等非特异性症状。乏力可能与疾病导致的代谢紊乱、机体能量利用障碍等有关;瘙痒较为常见,可能是由于胆汁淤积导致胆盐沉积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起。
2.进展期症状
黄疸:随着病情进展,胆汁淤积加重,患者可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如浓茶色,粪便颜色变浅呈白陶土色。这是因为胆汁淤积导致胆红素反流入血,进而出现黄疸表现。
肝脾肿大:肝脏因纤维化逐渐增大,后期可出现脾肿大,这是由于门静脉高压导致脾静脉回流受阻,脾脏淤血肿大。
门静脉高压相关表现:晚期可出现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门静脉高压表现。腹水是由于门静脉高压使腹腔内脏血管床静水压增高,组织液回吸收减少而漏入腹腔;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则是因为曲张的静脉破裂,可导致大量呕血和黑便,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三、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生化指标:血清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明显升高,这是由于胆管破坏、胆汁淤积导致酶释放增加;胆红素可不同程度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尤其是免疫球蛋白M(IgM)常显著升高。
自身抗体检测:抗线粒体抗体(AMA)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重要诊断依据,如前文所述,AMA-M2亚型阳性对诊断具有高度特异性。
2.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发现肝脏大小、形态改变,胆管有无扩张等情况,但对于早期胆管病变的敏感性相对有限。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能清晰显示胆管树的形态,有助于发现胆管狭窄、扩张等病变,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价值。
3.肝活检:肝活检是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金标准,可观察肝内胆管的病理改变,如胆管破坏、炎症细胞浸润、纤维化等情况,但由于是有创检查,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四、治疗
目前对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主要是针对病情进行治疗,药物方面主要是使用熊去氧胆酸等药物改善胆汁淤积等情况。对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如门静脉高压相关并发症等,则需要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
五、特殊人群考虑
1.儿童患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在儿童中较为罕见,儿童患者的诊断可能更为困难,因为症状不典型。在治疗上需要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同时要密切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因为疾病本身和治疗药物可能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需要充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同时患有心血管疾病等,使用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药物时要评估对其他基础疾病的影响。而且老年患者的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时要更加谨慎。
3.女性患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女性患者在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需要特别关注病情变化。妊娠可能会对病情产生影响,如加重胆汁淤积等,需要在妇产科和肝病科的密切协作下进行管理。同时,女性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考虑药物对月经、生育等方面的可能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