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手桡骨骨折康复训练
骨折后康复训练分早期(1-2周)、中期(3-6周)、后期(6周以上)。早期有手指屈伸、肩肘部轻度活动;中期有腕关节活动度、前臂旋转训练;后期有力量、精细动作训练。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注意疼痛管理,定期复查。
一、早期康复训练(骨折后1-2周)
1.手指屈伸训练
目的:促进手部血液循环,防止手指关节僵硬。患者可主动进行手指的屈伸动作,每次每个手指屈伸10-15次,每天3-4组。此阶段主要是利用肌肉的小范围收缩舒张来刺激血液循环,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家长可协助进行手指屈伸,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引起患儿疼痛不适;对于成年人,可自主控制力度和频率。
原理:通过手指的屈伸运动,带动手部肌肉和关节周围组织的活动,加速静脉和淋巴回流,减少肿胀,同时维持手指关节的活动度。
2.肩部和肘部的轻度活动
肩部可进行钟摆运动,患者弯腰,使患肢自然下垂,以肩部为中心,做前后、左右的摆动,每次摆动10-15次,每天3-4组;肘部可进行缓慢的屈伸动作,幅度不宜过大,每次屈伸5-10次,每天3-4组。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的患者,进行肩部钟摆运动时要注意动作缓慢,避免因血压波动过大而出现不适;老年人进行肘部屈伸时要更缓慢,防止因关节退变等因素导致损伤加重。
二、中期康复训练(骨折后3-6周)
1.腕关节活动度训练
可进行腕关节的屈伸、桡偏和尺偏运动。屈伸运动:患者坐直,手臂平放,手掌向上,缓慢将手腕向手背方向弯曲,再向手掌方向弯曲,每组10-15次,每天3-4组;桡偏和尺偏运动:手掌向上,将手腕向大拇指侧(桡偏)和小拇指侧(尺偏)运动,每组10-15次,每天3-4组。对于生活方式久坐的患者,更要注重腕关节活动度训练,防止因长期固定导致关节僵硬;孕期女性进行腕关节训练时要注意姿势舒适,避免过度劳累。
原理:通过腕关节多方向的活动,逐步恢复腕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为后期的功能恢复打下基础。腕关节的正常活动度对于手部的精细动作和日常生活活动(如抓握、持物等)至关重要。
2.前臂旋转训练
患者可坐在椅子上,上臂固定,屈肘90°,手握一个小物件(如小球),进行前臂的旋前和旋后运动,每组10-15次,每天3-4组。对于从事手工劳作的患者,前臂旋转功能恢复尤为重要,能帮助他们尽快恢复工作能力;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进行前臂旋转训练时要注意控制血糖稳定,因为糖尿病可能影响神经和血管功能,进而影响康复效果。
三、后期康复训练(骨折后6周以上)
1.力量训练
可使用握力器进行握力训练,逐渐增加握力器的阻力,从每次握5-10次,逐渐增加到每次10-15次,每天3-4组;还可进行抗阻屈伸训练,用弹力带固定手部,进行手腕的屈伸抗阻运动,每组8-12次,每天3-4组。对于年轻体力较好的患者可适当增加训练强度和次数;老年患者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避免过度训练导致关节损伤。
原理:通过力量训练增强手部和前臂的肌肉力量,恢复肢体的运动功能。肌肉力量的恢复有助于更好地控制关节活动,提高肢体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2.精细动作训练
进行捡豆子、穿珠子等训练,锻炼手指的精细动作。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2-3次。对于儿童患者,精细动作训练有助于促进大脑发育和手部功能的完善;对于职业需要精细操作的成年人,如钢琴师、外科医生等,精细动作训练能使其尽快恢复工作所需的技能。
四、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
1.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康复训练要根据骨折愈合的情况逐步增加强度和难度,不能一开始就进行高强度训练,以免导致骨折部位再次损伤。例如,在早期训练时活动幅度和力度都要较小,随着骨折愈合情况良好,再逐步增大活动幅度和训练强度。
2.注意疼痛管理
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如果出现明显疼痛,应立即停止训练。疼痛是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可能提示训练强度过大或存在其他问题。对于疼痛较明显的患者,可通过休息、调整训练方式等方法来缓解疼痛,待疼痛减轻后再逐步恢复训练。
3.定期复查
患者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通过X线等检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调整康复训练方案。对于老年人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更要密切关注骨折愈合和康复训练进展,因为他们的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骨折愈合可能较慢,需要更精细地调整康复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