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臼骨折保守治疗怎么做
髋臼骨折保守治疗需评估适应证,考虑年龄、合并病史等因素;保守治疗措施包括卧床休息与体位摆放、康复锻炼、定期影像学复查;还需预防与处理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压疮等并发症,针对不同人群采取相应护理及治疗措施。
一、适应证评估
髋臼骨折保守治疗适用于无明显移位或骨折块轻度移位且不影响髋关节功能的患者,如年龄较大、合并严重内科疾病无法耐受手术、骨折类型为稳定型等情况需先评估是否符合保守治疗指征,通过影像学检查(X线、CT等)明确骨折移位情况等综合判断。
(一)年龄因素影响
对于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衰退,手术风险相对较高,若髋臼骨折符合保守治疗指征,更倾向于保守治疗,但需密切关注老年患者长期卧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
儿童患者由于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髋臼骨折保守治疗需谨慎,因为儿童骨骼可塑性强,但也需根据骨折具体情况评估,若保守治疗可能影响髋关节正常发育则需慎重考虑手术等其他方式。
(二)合并病史影响
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手术创伤可能诱发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所以更适合保守治疗,但要加强对心脑血管疾病的监测与相关支持治疗。
合并糖尿病患者,保守治疗期间需注意血糖控制,因为高血糖不利于骨折愈合及预防感染等,要维持血糖在相对稳定范围。
二、保守治疗措施
(一)卧床休息与体位摆放
患者需严格卧床休息,一般采取患侧髋关节外展中立位等合适体位,避免骨折部位受到进一步的移位应力。例如,可使用下肢皮牵引维持体位,牵引重量需根据患者体重等情况合理设置,但具体牵引重量等操作需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目的是保持骨折断端的相对稳定,促进骨折周围血肿吸收及初步纤维连接等。
对于儿童患者,体位摆放需更加轻柔且密切观察,避免因体位不当影响骨骼正常生长发育,可在专业儿科医护人员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固定及体位方式。
(二)康复锻炼
早期(骨折后1-2周内):进行非受累关节的主动活动,如足趾的屈伸活动、踝关节的背伸跖屈活动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等。对于儿童患者,康复锻炼需在家长协助下轻柔进行,避免过度活动影响骨折部位。
中期(骨折后2-8周左右):可逐渐增加受累关节周围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例如股四头肌、臀肌等的等长收缩,在医护人员指导下逐步进行,随着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活动范围,但要避免髋关节的过度内收、外旋等可能导致骨折移位的动作。
后期(骨折8周以后):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在医生指导下开始渐进性的髋关节活动度锻炼及负重锻炼等,但需以影像学显示骨折有一定愈合迹象为基础,逐步增加负重重量及活动范围,儿童患者康复锻炼需更缓慢渐进,密切监测髋关节发育情况。
(三)定期影像学复查
治疗过程中需定期进行X线、CT等影像学检查,一般骨折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等定期复查,通过影像学观察骨折断端的对位对线情况、骨折愈合进展等。例如,通过X线可初步判断骨折移位有无变化,CT能更清晰地观察骨折块的位置及愈合情况,根据复查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及康复锻炼计划。对于儿童患者,定期复查尤为重要,要关注骨骼生长发育是否受影响。
三、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一)肺部感染预防与处理
卧床患者易发生肺部感染,需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咳痰,定期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对于老年患者及儿童患者,更要加强护理,老年患者可协助其定时翻身,儿童患者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可进行雾化吸入等辅助排痰措施。若发生肺部感染,需根据病原菌等情况合理选用抗感染药物,但儿童患者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
(二)深静脉血栓预防与处理
卧床患者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可采取下肢间歇性气压压迫等物理预防措施,对于无禁忌证的患者,可使用低分子肝素等药物进行抗凝预防,但儿童患者一般不首选药物抗凝预防,以物理预防为主。若发生深静脉血栓,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取相应治疗,如抗凝、溶栓等,但儿童患者治疗需更加谨慎,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三)压疮预防与处理
长期卧床患者易发生压疮,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时更换体位,使用气垫床等。对于老年患者皮肤较脆弱及儿童患者皮肤娇嫩的情况,更要加强皮肤护理,定期检查皮肤情况,若发生压疮,需根据压疮分期进行相应处理,如清创、换药等促进创面愈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