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白斑病又称外阴白色病变、外阴营养不良,是女性外阴皮肤和黏膜组织色素改变及变性的慢性疾病,病因包括遗传、自身免疫、内分泌失调、感染及炎症刺激等,症状有瘙痒、皮肤改变、疼痛等,不同人群(幼女、育龄女性、绝经后女性)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诊断依靠妇科检查、组织活检等,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预防措施包括注意个人卫生、选合适内裤、治疗妇科疾病、定期体检和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一、外阴白斑病的定义
外阴白斑病又称外阴白色病变、外阴营养不良,是指女性外阴皮肤和黏膜组织发生色素改变和变性的一组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外阴皮肤黏膜出现白色斑块,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疼痛、皮肤增厚或变薄等症状。
二、病因
1.遗传因素:部分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遗传引起的外阴白斑病以萎缩型为主,患者以幼女为主。
2.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系统异常可能攻击外阴局部组织,导致病变。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等的女性,患外阴白斑病的风险相对较高。
3.内分泌失调:内分泌腺体及组织自身发生病理变态,或者因遗传、酶的缺陷及免疫功能等原因引起内分泌紊乱,使局部结缔组织增生和表皮代谢失调,从而引发外阴白斑病。
4.感染及炎症刺激:长期的阴道炎症、宫颈炎等,分泌物增多刺激外阴,是常见的诱发因素。此外,不注意外阴卫生、穿化纤内裤、使用刺激性清洁用品等,也可能导致局部感染和炎症,增加患病几率。
5.其他因素:外伤(产伤)、神经精神因素、环境因素等也可能与外阴白斑病的发生有关。
三、症状
1.瘙痒:是最主要的症状,瘙痒程度不一,多为阵发性发作,夜间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和生活质量。
2.皮肤改变:外阴皮肤颜色变白,可呈灰白色、乳白色或粉红色,表面粗糙,有鳞屑、皲裂,严重时可出现溃疡。皮肤可增厚、变硬,也可变薄、萎缩,弹性减退。
3.疼痛:部分患者会出现外阴疼痛,尤其是在性生活、排尿或摩擦时加重。
4.其他症状: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外阴萎缩,导致阴道口狭窄,影响性生活和分娩。
四、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幼女:幼女患外阴白斑病多与遗传因素有关,症状主要为外阴瘙痒,由于年龄小,可能无法准确表达,家长需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如是否经常搔抓外阴。在治疗方面,应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尽量采用温和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如保持外阴清洁干燥、穿宽松棉质内裤等。同时,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避免因疾病造成心理负担。
2.育龄女性:此阶段女性由于内分泌变化较大,可能会加重病情。除了积极治疗外,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经期卫生,选择质量合格的卫生巾,避免使用刺激性的阴道洗液。性生活时要注意卫生,避免过度摩擦。
3.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外阴皮肤黏膜变薄,更容易发生外阴白斑病。且病情相对顽固,治疗难度较大。患者要注意保持外阴的滋润,避免使用肥皂等刺激性清洁用品。同时,要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五、诊断
医生主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并结合相关检查进行诊断。
1.妇科检查:观察外阴皮肤的颜色、形态、有无溃疡等病变。
2.组织活检:在病变部位取少量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变的性质,排除恶变的可能。
3.其他检查:如阴道分泌物检查、性激素水平测定等,有助于了解患者的内分泌和感染情况。
六、治疗
1.一般治疗: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搔抓,不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用品,穿宽松棉质内裤。
2.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免疫抑制剂等,可缓解瘙痒症状,改善皮肤病变。
3.物理治疗:如激光治疗、冷冻治疗、聚焦超声治疗等,可破坏异常的皮肤组织,促进新组织生长。
4.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无效或有恶变倾向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外阴切除术、外阴成形术等。
七、预防
1.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洗液。
2.选择合适的内裤:穿宽松、透气的棉质内裤,避免穿化纤内裤和紧身裤。
3.积极治疗妇科疾病:及时治疗阴道炎、宫颈炎等妇科炎症,避免分泌物长期刺激外阴。
4.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外阴白斑病。
5.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畅,适当运动,增强自身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