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转子间骨折注意事项
骨折后的护理包括严格制动与正确体位,早期进行康复介入锻炼、后期逐步功能锻炼,注重饮食营养均衡并控制相关因素,预防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还要定期复查及配合医疗随访,不同年龄患者在各方面护理上有不同特点需个体化调整。
一、骨折后的制动与体位
1.严格制动:股骨转子间骨折后需严格制动,避免骨折部位异常活动,防止骨折移位加重损伤。对于老年患者,本身骨骼强度下降,更要注意制动以促进骨折稳定愈合,制动期间要确保肢体处于正确的固定位置,如下肢骨折常需保持外展中立位等。
2.体位要求:患者卧床时应保持正确体位,一般建议平卧,在患肢下方可适当垫高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要注意定时翻身,防止压疮等并发症,尤其是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皮肤抵抗力相对较弱,更需注重体位护理来预防相关并发症。
二、康复护理与功能锻炼
1.早期康复介入:骨折早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如股四头肌、腓肠肌等的收缩放松练习,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对于年轻患者,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强,可适当增加锻炼强度和频率;而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锻炼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导致损伤加重。
2.后期功能锻炼:骨折后期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步进行关节活动度锻炼和负重锻炼。关节活动度锻炼包括髋关节、膝关节的屈伸等活动,逐渐增加活动范围;负重锻炼要在医生评估骨折愈合良好后进行,从部分负重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的患者其锻炼进度和程度需个体化调整,比如年轻且身体素质较好的患者可能能更快达到完全负重,而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来适应负重过程。
三、饮食营养注意事项
1.营养均衡:骨折患者需要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尤其是富含蛋白质、钙、维生素等的食物。蛋白质有助于骨折修复,如瘦肉、鱼类、蛋类等;钙是骨骼的重要组成成分,可通过牛奶、豆制品、虾皮等补充;维生素C等有助于促进骨基质形成,可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饮食的具体安排有所不同,比如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的需求更高且更要注重营养均衡搭配;老年患者可能存在消化功能减退等情况,在饮食安排上要考虑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形式。
2.控制相关因素:要注意控制影响骨折愈合的饮食因素,比如避免过多摄入辛辣、油腻食物,这些食物可能影响身体的整体状态,不利于骨折恢复。同时,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在饮食上还需兼顾血糖控制,合理选择碳水化合物等的摄入,确保营养摄入既有利于骨折恢复又能维持基础疾病的稳定。
四、并发症预防与监测
1.深静脉血栓预防: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由于长期制动等原因,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可通过患肢抬高、主动和被动活动下肢、穿戴弹力袜等措施预防。对于老年患者、肥胖患者等深静脉血栓高危人群,更要加强预防措施,定期监测下肢肿胀、疼痛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2.肺部感染预防:长期卧床患者易发生肺部感染,要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咳痰,定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对于老年患者,呼吸功能相对较弱,更要重视肺部护理,可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呼吸训练,如吹气球等,以增强肺部功能,降低肺部感染风险。
3.泌尿系统感染预防:长期卧床患者还需注意泌尿系统感染的预防,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尿液通畅,做好会阴部清洁护理。不同年龄患者在泌尿系统感染预防上有不同特点,比如儿童患者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预防措施要结合其自身特点进行调整,而老年患者可能存在排尿功能减退等情况,更要关注排尿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泌尿系统感染相关问题。
五、定期复查与医疗随访
1.定期复查:患者需要按照医生要求定期进行影像学复查,如X线等,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一般在骨折后的1-2周、1个月、3个月等不同时间点进行复查,通过复查及时发现骨折愈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等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不同年龄患者骨折愈合速度不同,复查时间和频率可能会有所调整,比如儿童骨折愈合相对较快,复查频率可能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
2.医疗随访:医生会根据复查结果进行医疗随访,调整治疗方案和康复计划。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的随访,向医生反馈自身的恢复情况、不适症状等。对于老年患者等特殊人群,医生在随访时要更加关注其整体健康状况和骨折恢复的综合情况,给予更个性化的医疗指导和建议,确保患者能顺利康复。



